历代瓷器胎土演变历程

作者: 百科知己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71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历代瓷器胎土演变历程的相关文章:胎土是一件瓷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人的骨架。对于胎土的辨识在瓷器鉴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今天,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或许让您对于瓷器胎土有进一步的认识。一元配方我国在元代之前制瓷胎土...

胎土是一件瓷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人的骨架。对于胎土的辨识在瓷器鉴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今天,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或许让您对于瓷器胎土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元配方

我国在元代之前制瓷胎土大多为单元配方(也称一元配方)就是直接采用瓷石烧制,不加入其它任何的配料,瓷石是天然配好的制瓷原料,在1200-1250℃的温度下可以单独烧成。这类瓷器制作大器时,由于胎土的韧性不佳容易出现变形、开裂等现象,胎温度色泽也差些。我想这应该就是为什么在元代之前,瓷器无大器的原因。

二元配方

前面提到了一元配方,现在我们来讲一讲二元配方。大致是在元代开始,在景德镇的麻仓山附近发现了一种黏土,与瓷石混合烧制,烧出来的瓷器耐温高,走形少,提高了硬度,增强了瓷胎的白度和透明度,这就是麻仓土,因地而得名。麻仓土的发现为烧制优质大型青花器提供了条件,这就是二元配方制胎,是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一次重要的技术革命。

麻仓土

这里再进一步的讲讲麻仓土的特征。

麻仓土是在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发现的一种粘土,为元代早期到明代嘉靖、万历之际用于制造瓷器的原料。在元代称为“御土”,明代称“官土”。用麻仓土成胎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 胎色较白,略显青灰色

2、 含杂质多,胎上大多有铁褐色小点

3、 胎底颗料状明显,不如高岭土瓷胎细腻

4、 火石红

火石红与麻仓土的关系密不可分,是由于胎土中铁的成分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集中往没有施釉的方向挥发而形成的,但并非所有的麻仓土成胎都会出现火石红,而是受到含铁量多少的影响,这些与其称之为特征,不如说是一种缺陷。而这种缺陷,制瓷工匠也在不断的想办法解决。在历史上,瓷土的淘洗工艺一直在进步,直到到明代中期,火石红也就逐步的减少,这种红是由里而外散发的,并非涂抹上去的,各位藏友购买此类瓷器一定要注意。用一句话来描述麻仓土:看上去糙,摸上去细。

高岭土

麻仓土烧制的瓷器底部火石红自然而明显,有黑痣,烧出来的瓷器有鼓包现象,或对釉面有炸裂成豁口,或出现棕眼。用高岭土烧制的瓷器几乎没有以上现象。

高岭土的出现大致是在明万历中期,在景德镇的高岭,是因为麻仓土开采殆尽,从而发现了高岭土。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明嘉靖皇帝崇尚道教文化,曾下令烧制特大的瓷缸,由于以麻仓土为瓷土的一元配方制瓷工艺已不能完成烧制这样特大件瓷器的任务,不是变形,就是塌胎,这时高岭土应运而生,高岭土中氧化铝含量很高,可以强化坯胎骨架承重,随着特大件御用龙缸的烧成,高岭土掺入瓷石的二元配方制瓷工艺逐渐成熟,可以说高岭土二元配方制瓷工艺的形成是随着社会发展需求而产生。

高岭土的相对于麻仓土来说硬度更高,更为细润,更为紧密。

同样用一句话描述高岭土:看上去细,摸上去也细。

相传高岭土自万历开采至清中早期,正好是高岭山的黄金时期,处于土层的中层,再加上窑口的改良,洗淘工艺的不断进步,在清三代(康、雍、乾)的胎质就跟煮熟糯米一般,有一种粘稠感,简称糯米胎,细腻、紧密程度已经非常接近现代。

总而言之,了解胎土的构成对于鉴定一件瓷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什么是自然形成,什么人为作假。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经历去感受,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历代瓷器胎土演变历程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baikezj.com/a/6632eb6e92e3f5ced50affd4.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