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创始人的传奇故事(河南豫剧名人)

作者: 百科知己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807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豫剧创始人的传奇故事(河南豫剧名人)的相关文章:豫剧创始人的传奇故事秦腔被尊为中国戏剧的鼻祖。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等,许多都是秦腔的衍生物,对其他剧种如川剧等也有影响。李正敏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涌现出来的影响颇大的秦腔表演艺术家,被誉为“秦腔正...

豫剧创始人的传奇故事

秦腔被尊为中国戏剧的鼻祖。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等,许多都是秦腔的衍生物,对其他剧种如川剧等也有影响。

李正敏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涌现出来的影响颇大的秦腔表演艺术家,被誉为“秦腔正宗”。代表作有《五典坡》、《白蛇传》、《玉堂春》、《二度梅》、《白玉钿》等,特别前三本被誉为李氏三部曲。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称他为“西北的程砚秋”,赞赏有加。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肖若兰以其婉约、缠绵独具魅力的唱腔醉倒、痴迷过无数秦腔爱好者。其代表剧目有《游龟山》、《双锦衣》、《夺锦楼》、《妇女代表》、《红梅岭》、《于无声处》等。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

清代是秦腔的繁盛时期。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东班、双寨班、锦绣班等。

在流行过程中,秦腔与其他戏曲形式和民间艺术结合,逐渐递变形成各地多种多样的梆子声腔剧种,秦腔在各地流行的地位遂被代替而渐趋缩小。至清末,又变成流行于西北一带的地方剧种。

1912年,在西安成立了以“移风易俗”为宗旨的陕西易俗社,对秦腔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艺术、导演、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革新,并大量编演反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剧目。

河南豫剧名人

河南梆子即河南豫剧是我国戏曲中较大的剧种,代表着浓厚的中原戏曲文化。其主要软场乐器主弦为板胡。根据年代不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板胡演奏家,百花齐放,特色各异。著名豫剧板胡名家很多,以第一代名家为代表,刘明源、张长城、原野、阎绍一、谷达儒、黄普洛、朱学义、孙尔敏、王义芳、周其昌、李秀琪,板胡大王王冠君先生。

河南豫剧故事

豫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在生当行中,唐喜成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喜成,豫剧一代宗师,开创了豫剧生行“十生九唐”的唐派艺术,成就豫剧生行最高峰,被誉为“豫剧第一生”,他表演的《南阳关》《三哭殿》《辕门斩子》成为经典曲目,至今传唱。

唐喜成,1924年出生,开封尉氏人。童年时,因家庭贫困,母亲勉强同意他学戏。学戏过程中,他肯吃苦,进步很快。一次偶然机会,在一出戏中,他扮演了国母这一旦角,受到了肯定。从此,他开始以“娃娃腔”演出旦角,扮演的角色有《刀劈杨藩》和《反西唐》中的樊梨花、《大破天门阵》中的穆桂英,、《对花枪》中的姜桂枝等。十七岁那年,他的嗓子哑了,这对他来说是一大打击。在老师们的鼓励下,他继续勤学苦练,练就了自己的“二本腔”,成为唱打俱佳的生角演员,并扮演过《长坂坡》中的赵云、对花枪》中的罗成、《佘赛花》中的杨继业以及《铡赵王》中的赵王等。当地群众送给他个外号叫"响八县,一拿三"(指旦角,生角,花脸)。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进入河南省内的一些剧团,活跃在豫剧舞台,深受观众们的喜爱。晚年尽管患有多种疾病,仍与剧团下乡演出,赢得了好口碑。他的敬业精神还表现在传承后生上,无论是哪个徒弟见到他,几句见面的话之后便开始谈戏教戏,只要一有时间就抓紧教给徒弟一些东西,不让徒弟白跑。1993年,唐喜成去世,享年70岁。

豫剧经典故事

宋朝武秀才韩耀奇因在家乡打死恶霸,无奈逃奔北国(即黑水国,此为剧名《黑水国》的来历),在黑水河边韩耀奇靠打猎苦度营生。一日,北国公主黑凤莲兴围至黑水河边,遭遇猛虎袭击险些丧命,幸而韩耀奇至,救下公主性命。为报救命之恩,公主以身相许,五十三岁的韩耀奇就此在北国招为驸马,而此时的公主只有十八岁,数年后生一子韩吉庆乳名八宝。

后来,北国老王晏驾,无子继位,韩耀奇被奉为北国之主。一日韩耀奇梦到《全家福》悬挂厅堂、原郡家中之妻及所生三子(此为剧名《全家福》的来历),不免落泪。黑凤莲问其原因,遂向宋朝打下战表,以求找到前房妻子,全家团聚。

而此时,韩耀奇的三个儿子吉龙、吉凤、韩吉虎都已为官,就连吉虎之子韩江水也做了官,韩吉虎为镇守界牌关的将军(此为剧名《界牌关》的来历)。这日,宋王收到战表,命王守重挂印为帅,吉龙、吉凤押运粮草,韩吉虎为先行官,韩江水亦随父出征。兵行至两国交界安下营寨,排开战场,两国通兵。黑凤莲与韩吉虎对阵交锋,大战数十回合,黑凤莲败回,险些丧命。韩耀奇闻听一言,跨马提刀上阵欲给其妻报仇,军阵以上见到吉虎,父子二人相认,抱头大放悲声。

韩耀奇遂遂抛弃公主和八宝,回到宋朝。新帝登基,东宫殁,奸臣王守忠想讨好皇上,欲选美立宫。韩耀奇进谏,宋王把他下监,秋后问斩。并令韩吉虎的舅父宋泰去到界牌关,把其子韩吉虎召回,然后将他杀害。舅父替韩吉虎定计,北国搬兵,韩吉虎服从,一个人改装还,急速赶往北国。

豫剧的起源故事

由来: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中原地区(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大量资料证实,特别是相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广泛调查和论证,得出豫剧最早的诞生地是在古都开封和周边各县的结论。宋代志书《东京梦华录》明确记载,北宋东京开封当时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等,勾栏瓦舍遍布全城,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观众之多。当时在开封已经演出了大型杂剧《目连救母》。

  特点: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

  优秀剧目:

  《春秋配》、《梵王宫》、《三上轿》、《三拂袖》、《涤耻血》、《桃花庵》、《地塘板》、《对花枪》、《提寇准》、《天地配》、《铡美案》、《凤帅令》、《玉虎坠》、《十面埋伏》、《跑汴京》、《金囍记》、《贺后骂殿》、《对绣鞋》、《天国盛会》、《秦雪梅》、《三上关》、《女贞花》、《劈山救母》等。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豫剧的传奇故事和历史

在豫剧版《蔡文姬》主要表现蔡文姬作为一个女人和母亲内心的复杂情感,从人性角度演绎蔡文姬异于常人的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以及她虽然历经劫难终不气馁的坚强与隐忍。

她的家国情怀最终战胜了个人情感,继承父亲遗志,历时十年之久,完成了《汉记》续写,升华了自己的品格,也成就了传奇人生。本剧在描写蔡文姬艰辛、曲折的人生历程中,也充分体现出了蔡文姬为民族团结做出的突出贡献。

豫剧创始人的传奇故事有哪些

陈素真和阎立品不是师徒。俩人都是开宗立派的豫剧大师,陈素真生于1918年,是豫剧陈派创始人,阎立品生于1921年,是豫剧阎派创始人。俩人关系很好,年纪相当,互相取长补短,为豫剧旦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两位深受全国人民欢迎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

豫剧创始人的传奇故事视频

唐喜成,著名豫剧大师,宗祥符调,豫剧唐派艺术创始人,人称'豫剧第一生',豫剧生行代表人物。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人。生前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剧协理事,省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豫剧大家。唐喜成先生开创了豫剧生行十生九唐的唐派艺术流派,艺术造诣成就贡献为豫剧生行最高峰,一代伟大的豫剧宗师。

豫剧的传说故事

樊粹庭(1905~1966),原名樊郁。河南遂平人。中国豫剧作家。被后人称作“现代豫剧之父”。192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学生时代经常出入戏院和票房,与艺人交往,并粉墨登场。1934年创办豫声剧院,自任团长、编剧和导演,改革豫剧的表演、音乐、服装及化妆。1935年开始编写剧本,在20余年中创作、改编剧本58 部,他的多数剧作思想内容比较健康、进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他的剧作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手法新颖。代表作有《叶含嫣》、《涤耻血》、《红珠女》等。他还是一位勤奋的戏曲导演,一生排戏60多部,以细致、深刻见长。  早期活动  1919年离家到开封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就读时,不顾父亲训斥和老师劝阻,与几位喜爱文艺的同学组建起国剧(京剧)队,自任队长。课余时间组织同学们排练,节假日就搭台演出。他曾扮演《赵氏孤儿》的程婴,以及《女起解》中的崇公道。期间,还在冯玉祥成立的河南农村训练处艺术股兼职教授过一年多戏剧课。 1929年河南大学毕业,并取得文科硕士学位后,应邀在河南民众师范学院担任戏剧课教师。翌年,又兼任河南省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  抗战前后  1934年,河南省教育厅接受樊关于“破除陈规,改良豫剧”的建议,成立了豫声剧院,并任命樊为院长。从此他专心致力于豫剧事业,广纳四方名演员,废除各种陈规旧俗,制订了新的舞台纪律,使剧团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他注意学习兄弟剧种的先进管理与创作经验,当得知陕西易俗社从管理制度到剧本创作都名列全国前茅时,便亲赴西安观看演出,把《三回头》《柜中缘》等几十个秦腔折子戏移植成豫剧演出,轰动了整个开封。为了提高豫剧演出质量,创出豫剧的风格特点,他花费了很大功夫,从1935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先后创作出《柳绿云》《凌云志》《三拂袖》《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等数十个以反封建、反邪恶、反汉奸为主题的大本戏。当时引起轰动的《涤耻血》,就是一折以父亲要当汉奸、女儿坚决反对为剧情,宣传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戏。京剧名家程砚秋在开封看了演出,激动得登门拜访樊,一进屋就尊称“老师”,并把剧本带回北平。后因时局动乱,樊把豫声剧院更名为狮吼旅行剧团(取“醒狮怒吼”意),被迫开始了流浪生活。开封沦陷后,狮吼旅行剧团停演,多数演职人员四散谋生。为了保住艺术骨干队伍,樊带着颇有名声的女演员陈素贞和赵义庭等十个演员逃往南阳马山口,住在一个破庙里,召集旧部,继续进行编戏、排戏和流动演出。这时的他,满怀抗日激情,创作出《克敌荣归》《好妻子》《巾帼侠》等以反映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剧本。在日军步步入侵,南阳也很难立足的情况下,他率领演职人员于1939年7月流落古城西安。到达西安的狮吼旅行剧团,依靠行当齐全、功底扎实的演员阵容,把握时代脉搏和内容进步健康的优秀剧目,以及易俗社、三意社等秦腔剧团的多方关照与支持,总算立住了脚,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豫籍群众的拥护,但却屡屡因为剧词触动当权者的黑暗面,引起当局不满,受到刁难,以致剧团难以为继;加之物价飞涨,演员为谋生纷纷离团他往,使狮吼剧团处于瘫痪或倒闭状态。抗战胜利前夕,樊的父亲及一位颇有势力的盟兄都劝他“迷途知返”,但他发誓决不回头。?解放战争时期,樊在著名演员各奔东西的困难情况下,从河南逃荒流落西安的难民子弟中,招收了50多名儿童,成立起狮吼儿童剧团,并多处聘请京剧名家加紧培养。同时,编写和改编出适合儿童演出的《梦香屏》《歼毒记》《雷峰塔》等30多本优秀剧目。到西安解放前夕,樊领导的狮吼儿童剧团已成为誉满西安、驰名西北的文艺团体。然而就在此时,樊却因剧词“攻击政府”,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钟楼地下监牢。经中共地下工作者陈子敬的营救,始得出狱。  建国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樊以主人翁的责任感接连创作了《一斤粮票》《再生铁》《法网难逃》《吕四娘》《杨柳村》《奶头山》等反映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和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剧本。 1955年,他去北京编剧讲习班进修后,又编写了《王佐断臂》《杨满堂》《雷振海征北》《水工郑国》等优秀剧目。《王佐断臂》一剧,在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中,剧本改编、演出、导演均荣获一等奖。这一时期,他还担任西安市第一届各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政协西安市第二届委员会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副主席等职。 “文化大革命”前夕,传统戏被迫停演,樊也被斥为“右倾落后”、“单纯业务观点严重”,被迫离开剧团赋闲家居。 1966年1月1日,因冠心病发作与世长辞。他创作、编写的剧本被结成《樊戏集》出版。  编辑本段活动年表  1934年,农历甲戌年:豫声剧院组建 樊粹庭在河南创办豫声剧院。 1935年2月,农历乙亥年:豫声剧院开张 年初,樊粹庭先生邀请了陈素真、刘朝福、张子林以及赵义庭、黄儒秀等一批演员,将原来的开封永乐戏院改建为豫声剧院,于2月初正式开演。他借鉴了京剧、话剧的一些成功经验,对剧场管理、戏班管理和剧目的演出排练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戏班中的一些陈规陋习,亲自进行编志,致力于豫剧的改革,很快就使长期以来被视为粗俗艺术的豫剧有了不错的口碑,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豫剧。为了进一步丰富豫剧的表演技巧,他请来了有真才实学的京剧票友贾荫堂为剧院的演员教授武功,同时还不断将一些有真才实学、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演员吸收到剧院中,很快使豫声剧院汇集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艺术家。 1938年,农历戊寅年:豫声剧院改名狮吼剧团 樊粹庭取“醒狮猛吼”之意,改豫声剧院为狮吼剧团,以旅行演出方式宣传抗战,激发群众爱国热情,并吸收青年随团学戏,剧团辗转至西安,几濒停顿。 1942年,农历壬午年:狮吼儿童剧团成立 樊粹庭招收一些豫籍难童,聘京剧演员韩盛岫为教练,以科班方式办起狮吼儿童剧团,在贫民窟中坚持训练,恢复演出。其后数年间,训练与演出并行,所演剧目大多由樊粹庭编导,在表演、音乐、服装、化妆个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演出严肃认真,以武戏著称于时,形成严整蓬勃的舞台作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编辑本段艺术特点  樊粹庭的剧目创作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他这近60部作品中以女性为主的占了绝大多数,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他深知豫剧已发展到了“吃包子吃馅儿,听戏听旦儿”这样一个旦行占据舞台中心的地步,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作为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痛感封建社会中国妇女的压迫之深,同时他对妇女在中国社会地位的低下深怀同情之心。正因如此,在他的剧目中,塑造了一系列他理想中的妇女形象,《涤耻血》中的刘芳、《义烈风》中的童玉珊、《女贞花》中的邱丽玉、《克敌荣归》中的华慧娟、《杨满堂》中的杨满堂等许多女性形象。在这些剧目中,他从不单纯去表现妇女地位的低下,也从不塑造逆来顺受的妇女形象,而是着力表现女性人物的同情心和大智大勇。她们或杀敌雪耻,以身殉国(《涤耻血》中的刘芳),或侠肝义胆,仗义平冤(《义烈风》中的童玉珊),或送夫从军,义不受辱(《克敌荣归》中的华慧娟),或心灵美好,舍己救人(《女贞花》中的邱丽玉),或襟怀坦荡,不输须眉(《杨满堂》中的杨满堂)。可以说他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是继承发展了中国戏曲中的民主精华,同时又极具当代新女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他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样的人物形象,是与他作品中的人民性分不开的,而他这种人民性,就是他总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歌颂、去赞美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勇敢,去赞美、去赞颂中国妇女对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樊粹庭的作品在创作方法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特点,通俗易懂,而且在通俗之中见真情。30年代他创作的《义烈风》、《涤耻血》等剧在开封大受欢迎,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唱词的通俗易懂。他是个知识分子,但从不以难懂的词句去显示自己的学问,而是以好听、好记、易懂为最高原则。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的创作在通俗之中还有些粗俗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世纪40年代后他的创作就完全进入了一个通俗而不粗俗,易懂但有文采的境界。此外,他的创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极重视情感。可以说他的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以情取胜。他写戏重情感,但从不滥用情感,对于传统剧目中的戏串、戏套更是从来不用,因为他认为这些东西没有个性,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他剧中人物的情感及其所要求的客观环境。  编辑本段卓越成就  樊粹庭先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作为剧作家,他一生共创作剧本37个,改编剧本20个,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大悲剧:《涤耻血》、《三拂袖》、《霄壤恨》、《义烈风》;四大喜剧《洛阳桥》、《凌云志》、《女贞花》、《柳绿云》;四大历史剧《王佐断臂》、《水工郑国》、《宋景诗与武训》、《再生铁》;四大神话剧《红珠女》、《劈山救母》、《金山寺》、《雷峰塔》。作为导演艺术家,他是豫剧的第一位专业导演,既是学者型又是专家型,敢于借鉴,勇于创新,追求大俗大雅,文武双美。“樊戏”的风格,“樊戏”的美,也可以说是“樊派”豫剧特色,从他所导演的数百部戏中就十分鲜明而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作为戏剧教育家、剧团管理家,也是硕果累累,成就卓著。从1934年的开封豫声剧院,到1941年的西安狮吼儿童剧团,再到解放初期的狮吼剧团新生部,先后办训练班八次,培养出优秀人才数百人。尤其是不惜重金聘请高水平的名家执教,这在当时的一般剧团是很难做到的。从樊先生的戏剧思想和一系列的戏剧实践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一个总目标,就是一切为了豫剧改革,他的最有戏曲文化史意义的贡献就在于对豫剧的改革。正是由于改革,使豫剧由艺人豫剧向文人艺人结合型方面转换,为豫剧开创出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由于改革,使豫剧结束了只有表演没有剧本的时代;由于改革,使传统豫剧向现代豫剧转换,为豫剧开创了第二传统;由于改革,使豫剧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地方戏中狮吼而起,独树一帜。没有樊先生的豫剧改革,不知豫剧要落后其他地方戏多少年。总之,樊粹庭、“樊戏”、狮吼剧团,给豫剧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也给河南和陕西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戏曲文化资源,也可以说是一部宝贵的“樊戏学”。

河南豫剧创始人是谁

不是。

卷席筒是河南曲剧代表剧目,海连池在此剧中扮演仓娃。

《卷席筒》又名《白玉簪》《斩张苍》等,是河南曲剧传统剧目。也是河南曲剧的经典剧目。

海连池(1941年10月5日—2012年10月4日),出生于河南禹州,“海派”艺术的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剧艺术传承人。

豫剧创始人的传奇故事简介

《梨园春》是河南卫视一档以豫剧为主的戏曲文化综艺栏目。栏目的创始人是周迪君。自1994年开播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是中国电视界生命力最强的节目之一。《梨园春》首播频道:河南卫视 《梨园春》首播时间:每周日19:35另外:梨园春是一档电视栏目。其实很多栏目都是经过前期的录制和后期的剪辑,经过编辑的审查后才会播出。真正看的现场直播栏目很少!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豫剧创始人的传奇故事(河南豫剧名人)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baikezj.com/a/66cd2dfaed1c6243bf0c6d83.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