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项羽(项羽成功的故事)

作者: 百科知己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559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成功的项羽(项羽成功的故事)的相关文章:成功的项羽项羽如果成功击败汉王刘邦,他会是周武王一样的雄主,但不是秦始皇这样的政治家。项羽的楚朝会跟周朝差不多,是一个诸侯联邦制的朝代,而不是一个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朝代。项羽勇冠天下,但是他短于战略,...

成功的项羽

项羽如果成功击败汉王刘邦,他会是周武王一样的雄主,但不是秦始皇这样的政治家。项羽的楚朝会跟周朝差不多,是一个诸侯联邦制的朝代,而不是一个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朝代。项羽勇冠天下,但是他短于战略,精于战术,不喜读史,对秦朝十分憎恨,因此他不会继承秦朝的制度。秦皇帝游楚越之地时,项羽看见皇帝车驾,恨恨而说:彼可取而代之!项羽的理想是取代秦始皇,当楚霸王。刘邦在咸阳见到秦始皇仪仗,他说的是:大丈夫生当如此!可见刘邦的理想是继承秦皇意志。

项羽进入咸阳后,他烧杀抢掠百姓,焚咸阳,毁秦陵,他不是以皇帝的身份接纳秦人,而是以楚王的身份报复秦人。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尊天下共主楚怀王为义帝,不久项羽诛杀义帝楚怀王,自己以西楚霸王的名号号令天下群雄。在项羽看来,霸王就是最高称号,他需要的是诸侯臣服于他。齐国田荣反楚,项羽率军平叛之,杀齐人而不夺齐地,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允许齐国存在,但是必须臣服于西楚国。

刘邦以汉王的名号北上灭三秦王,这三个秦王被攻灭后,国家不复存在,尽归于汉国。刘邦灭诸侯,夺其地而收其民,这样的行为就是皇帝的行为。刘邦以偏师拖信项羽,让韩信率汉军主力东出掠地,先后攻灭魏国、赵国、齐国,此三国被灭后依然归于汉国,并没有分封给其它人。韩信想当齐王,最后也被剥夺了;韩信当了楚王,权力也跟以前的诸侯国君相比小了许多。刘邦击灭项羽后,在洛阳登基为帝,注意刘邦登基为皇帝,而不是继续当汉王。当了皇帝的刘邦主要任务是消灭异姓诸侯国,弱化刘姓诸侯国,推行郡县制。

结合项羽的行为和思想可知,项羽统一天下后,他会推行分封制,因此他不会成为第二秦始皇。汉可以承秦制,毕竟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曾是秦朝小吏,骨干人员基本都是秦国官吏。楚不会承秦制,因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所谓的“亡秦”不仅仅是消灭秦国,还要消灭秦政!秦国可亡,但是秦政不会亡。

项羽成功的故事

1、鸿门宴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关灭秦,进驻在咸阳。项羽率军攻破函谷关,驻在鸿门准备袭击刘邦。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结交项羽的叔父项伯从中给予调解。宴会上,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庄舞剑,意图刺杀刘邦。但项伯拔剑掩护住刘邦,而刘邦的部将樊哙带剑执盾闯入,这才让刘邦得以脱险。

2、霸王举鼎秦朝末年,项羽和叔父项梁在江南起兵,为了扩大力量,项梁派项羽去联络桓楚一起反秦,但桓楚趾高气扬地让项羽举鼎,项羽先让桓楚的4名健壮大汉一起举鼎,然而大鼎却丝毫未动。然后,他自己握住鼎足,大鼎被高高举起,而且三起三落,于是,桓楚满口答应,合兵从羽起义。

扩展资料项羽的相关诗词:《题乌江亭》一、出处出自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二、原文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三、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先预料。有忍辱负重的胸襟气度,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男儿。当年的西楚霸王,如果能凭着胸怀壮志、才能出众的江东子弟,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有朝一日东山再起也未必是不可能的事。四、赏析《题乌江亭》这首咏史诗,杜牧把这种浪漫的想象和虚写表达出来,尽管暗含着无奈的抑郁和痛苦,更浸透着浓厚的现实忧患意识和报国愿望,表现出深深的爱国之情。在这首诗中

项羽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有三点原因

我们可以找到刘邦三大克敌制胜的法宝:其一,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其二,善于应变、能言善辩;其三,君臣一心、同心协力,这三点是刘邦成就千秋大业的关键因素。

1.刘邦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当谋士张良把项羽第二天要攻打刘邦的消息告诉自己时,刘邦大吃一惊,顿时不知所措、惊恐万分,他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向张良虚心求教:“为之奈何?”张良说:“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张良的主张不是迎战,也不是逃跑,而是留下来主动向项羽臣服,这条计策对于刘邦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为以刘邦的性格,遇到危险第一想到的就是走为上计,现在要他留下来臣服项羽,深入到敌方军营,这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然而,刘邦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听从了张良的计策。

2.刘邦善于应变、能言善辩。

刘项相见,刘邦充分地发挥出自己能言善辩的优点,他一番精彩绝伦的说辞更是打动了项羽。

3.君臣一心、同心协力

刘邦最终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除了他自身的优点外,还和他的团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猛、刘邦的机智,凝成了一股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力量,因此这支队伍最后毫发无损地返回了。

项羽是成功的

项羽推翻了暴秦统治,同时对刘邦建立汉朝起了一定功劳,但目光短浅

项羽的成名之战

1、霸王别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典故:项羽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陪伴在自己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该怎样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的人也都哭了,没有谁能抬起头来看他。

2、破釜沉舟: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典故: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巨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3、乌江自刎

项羽大呼驰下,斩杀一汉将。赤泉侯杨喜追项羽,项羽大喝一声,杨喜的人马俱惊,退后数里!项羽与骑兵分为三队,汉军不知项羽在哪队,就也分三队包围。项羽飞驰而出,又斩杀一汉将,同时杀近百人,再会合骑兵,仅损失两骑,项羽问:“怎么样?”骑兵们钦佩地回答:“和大王说的一样” 。

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于是,项羽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

4、取而代之

项籍小的时候因为项梁的官司,随之逃到吴中郡。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5、妇人之仁

鸿门宴中,项羽因刘邦为年长老者,而犯了妇人之仁,没能痛下下黑手暗算刘邦的决心,所以后来丢掉了天下,最终自己也被刘邦杀死。由于楚汉相争,从此这个成语就十分出名了。项羽犹豫中可以妇人之仁地放过了刘邦,而刘邦取天下的时候,就不会给项羽再有机会。“妇人之仁”兼指还有同情自己敌人的意味儿。

6、匹马单枪

楚汉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垓下之战,霸王突破重围,率领28骑奔向乌江。项王不愿过江,就对亭长说:“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项羽在乌江边上最后只剩下匹马单枪,自知无颜而拔剑自刎。

项羽成功了会怎么样

刘邦打败项羽之后会发生什么呢?

第一会统一中华在中建立上。一个国家。

第二,会清除所有有功的将领,保证皇权的统一。

第三会出动全国的所有病例,对匈奴发生战争。

第四。对匈奴的战争成功以后, 会重视农业的发展。所以说刘邦会打败项羽后会做的,就是这些事情。

项羽失败的

在我看来,项羽在鸿门宴失败主要源于自大。项羽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负,这是有历史原因的。项羽起兵以来,战胜攻取,所向必克。百战百胜已经使项羽从自信向自负转变了。

以前他还能虚心听取范增的建议,鸿门宴上已经听不得一点异议了。

也许在他看来自己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而范增的劝谏让自己看来只是执行人,而不是决策人。

再加上他认为刘邦本事一般,威胁不到他,所以才放刘邦走。

项羽的项羽

项羽出身尊贵,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项国,项羽就是项国王室出身。后来项国没落、诸侯兼并,项羽家族又归附于楚国。楚国沃野千里,名臣谋将如云,项氏家族能脱颖而出虽然与他们高贵出身有关,但是如果没有高人一等的见识也不可能有累世积功的机会!

项燕是项羽的祖父,也是除项梁、项羽外,大家最为熟知的项氏豪杰。秦灭楚之前,项燕是楚国朝野最为倚重的军事将领。公元前225年,秦国集中精锐部队二十万,由李信、蒙恬率领讨伐楚国,一路所向披靡,势不可挡。这时项燕率军尾随于秦军身后,连续三天三夜未解鞍马,寻机进攻秦军,李信、蒙恬猝不及防,秦军大败而逃!

公元前224年,秦王重新启用老将王翦,率倾国之军六十万再次讨伐楚国。这次楚王也召集了四方之军交由项燕统帅,抵御秦军。王翦针对楚军军队多是由各地临时调集,楚军军粮又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坚守不出。项燕无奈,只得率楚军退走寻粮。王翦尾随于楚军身后,寻机进攻楚军,击溃了楚军,项燕战死!王翦击败楚军之法与项燕打败李信所用策略如出一辙,可以说是借鉴了项燕的策略。此战楚军虽然失败,实事求是来说,同项羽的失败一样,也是非战之罪,项燕同项羽一样不得不直面一大现实,也是最大的命门——缺粮!如果不是因为缺粮项燕未必失败。

项羽继承了他祖父的所有优点,良好的基因,善于统兵作战又勇猛无比,也是将楚国所有希望缚于自己肩膀之上,不亏是项氏家族好儿郎!

项羽为人缺点都在太史公笔下一一列举了,通过太史公的神笔我们也发现了诸多优点。

项羽爱兵如子!项羽曾经亲自用嘴为手下士兵吮吸过身上脓疮的浓液!这在当时还处于原始封建末期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项羽深得部下爱戴!诸侯联军十面埋伏将项羽围困于垓下,项羽无所畏惧,率领部下冲出重围!在诸侯的围追堵截下,到达乌江边时身边只剩二十八骑,项羽命他们投降,二十八骑全都选择了拒绝,在项羽死后,默然自刎,追随他们的项王于地下!这是何等的英豪!其爱妾虞姬为了不拖累项羽,使项羽能顺利突围,毅然拔剑自刎!反观刘邦的女人,吕雉在刘邦生前就与人不干不净,在刘邦死后残忍的杀了刘邦宠爱的戚夫人并做成人彘!还意图杀光刘氏宗族,企图使吕氏主宰天下!若非吕氏诸人自缚于人,天下恐怕早就易主了!

项羽公平,真正实践了陈胜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击溃秦军主力部队后,秦朝已经名存实亡,他率领诸侯入关,其实他已经拥有了天下的主宰权,然而他没有自己独自享用战后大餐,而是于有功人士共同分享!凡是随其入关的都有封赏,那怕你是寒族出身!没有随其入关又没有救援赵国,对秦军避战的即使你是六国贵族出身也不予封赏!这份公正对于已经掌控形势的人来说太难能可贵了!史上只有项羽如此大方,绝无二人!

项羽重情义,尊长辈!历史上没有介绍过项羽的父母,或许他父母在那场秦楚大战中随项燕战死了!他可能是由其叔父们养大的,所以他对其叔父都特别尊重,视若父亲。项梁战死,楚国上层无意为其报仇,唯独项羽不惧秦军强大、无畏生死,率楚军接连打败了秦国军神章邯和最为精锐的秦国长城军团,迫使秦军主力投降!又因为项伯求情,于鸿门宴放走了刘邦,这都是项羽重感情的表现。虽然这显示了他在政治方面近乎于白纸的一面,也是他最为可爱的一面。

与韩信不同,韩信只管打仗,其他不用分心。项羽不同,他不但要领军作战,更是整个国家的决策者,如果他身后能有足够使他省心的后勤补给,只负责行军作战,那么最终胜利的必定属于项羽。与汉军对峙于荥阳成皋时,面对超级猛人彭越破坏楚军粮道的窘境,项羽对部将说坚守一个月,我去进攻彭越,一个月必定打败彭越!项羽对部下说了这番话,也确实仅用一个月就打败了猛人彭越,可是他的部将却没有遵守对项羽的承诺,被刘邦打败,使局势更坏了!

在当时的局势,诸侯都知道单独作战绝不是项羽对手,面对蛋糕的诱惑,只有联合击败项羽才有机会分享蛋糕。他们想不到的是,项羽太牛了,以致于等到合力打败项羽后才发现自己本身也几乎被项羽拖垮了,只能依附于强大的刘邦。而经过这几番惨烈的战争后,诸侯反抗能力愈发渺小,当初项羽虽然名为天下霸主,但是不会参与诸侯对自己国家的统领,他们却联合反对项羽!而刘邦直接取消了他们的封国,他们想反抗,又发现已经没有反抗的能力!回想这一切,他们肯定懊悔不已,做梦都想回到项羽主宰天下的年代。

项羽真君子,对人真诚,这种人即使放到现在也是最好的老板。而刘邦十足的无赖小人,陡然而富,反而压迫曾经的穷苦兄弟,拼命榨干他们身上最后一滴血,这种人在功利社会大有用武之地,也是最为人所讨厌的。

综上,项羽是一个很可爱的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也是一个较为单纯的人。

项羽的成功与失败

两个同样是起义讨伐秦二世暴政的领头人,为何结局却有些天壤之别?

是什么让威风堂堂的霸王"无颜面见江东父老"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悲惨下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原因。

原因一,项羽的兵被称为有"四十万精兵",但真正属于自己的亲兵的却只占有不到五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军队的掌控能力不能完全把握着,对于一个大将军,一个领导人无疑是一种威胁。

原因二,项羽是个顽固的习武之人。

你可能会说,项羽是个习武之人为什么会造成他的失败呢?

的确,项羽是个所向披靡的英雄,但是他只会武功,其他方面的斗争却处于弱势地位。

他是去和刘邦争天下,争皇位的人,试问一个只知道用武力解决问题的人,如何去争天下,争皇位?他如何去靠取武力来了解民心所向,从而得到民心?

打仗,项羽确实是一个高手,但是这天下,还非得是一个文武双全,用得计谋之人才能久坐。

原因三,民心。上面说到了,项羽只会武力得不到民心,为什么呢?举例来说吧,项羽在起义中多次采用的是屠城的方式,那么多无辜的秦国子民究竟犯了什么罪,竟然惹来如此杀身之祸!

如此得到的土地,得到的不过是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建筑,人民如何去爱戴他,推举他?从他火烧阿房宫也可以看出,他根本得不到民心,项羽想要的东西只是靠古老笨拙又残忍的方式得来的,这和秦二世的暴政又有什么分别呢?

我相信当时的秦国子民也是这么想的。

原因四,不听谏言。

有古文为据:韩生说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烹韩生。也就是说,项羽在屠杀咸阳城的时候不仅杀死了秦二世,还做了很多丧尽天良的坏事,让百姓们对他很失望

韩生就来劝项羽,项羽不听,韩生感叹道:"都说这楚人就像是带着帽子的猴子一样,原来真是如此啊!

"项羽一听不高兴马上就杀了韩生。对于不听谏言的领导者,人们往往是不信任的,有人愿意站出来劝谏领导者是一件勇敢的事情,但是领导者不听取,到最后没人愿意站出来说真话

每个臣子说的都是一些阿谀奉承的话,那么这个组织离失败也不远了。

以上就是我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霸王项羽虽然存在着许多缺点,但他能成为西楚霸王,能够让后世铭记,肯定也是有他的优点的

我们下次再来谈一谈这个威武霸王的优点吧。

项羽的成功和失败是什么

终其一生,项羽毫无疑问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其年纪轻轻即率领诸侯联军霸气灭秦,大封十八路诸侯的辉煌让后人敬佩不已,破釜沉舟、巨鹿之战、分封诸侯和彭城之战等都已成为代表项羽高光人生阶段的代名词。但历史的选择并没有让项羽持续高光,27岁称霸天下的他却走上了人生下坡路,从鸿沟议和到垓下之战直至乌江自刎,他的失败为何来的如流星坠落般的迅速,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最终失败,后人也对于项羽的失败原因众说纷纭,本人不才另辟蹊径也来谈谈对项羽失败的看法。

一、幼稚的政治观,致使其误入歧途。

1、政治制度的选择失败。灭秦后,作为联军统帅的项羽,面对如何统治天下的政治制度时,其有三个选择:王业、帝业、霸业。

王业,就是效仿周朝周天子的统治方式,称王,以天子之尊将全国的土地分封给各诸侯王,由各诸侯王行政统治各自的辖区,各诸侯王对天子负责,但天下的军队隶属于天子;

帝业,就是效仿秦始皇的皇帝制度而做到中央集权统治,天下土地按郡县制划分,设立郡县制长官分级管理,但天下之事所有的最终裁决权在于皇帝,军队隶属于皇帝;

霸业,是指效仿春秋时期相继称霸的霸主,如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等。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管制其他诸侯国,其他诸侯国尊称其为霸主,但各诸侯王都有自己的政治管辖权和军队;

在面对以上三种政治制度时,缺乏政治远见的项羽选择了符合其军事气质的霸业,自封为西楚霸王。但这个所谓的西楚霸王,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其和其他诸侯王之间没有绝对的领导属性,且对其他诸侯王的管制主要来自于项羽的军事威慑,而没有任何的政治影响力。同时其他诸侯王也拥有自己的军队,一旦其军事实力增强就会有不服从于霸主的野心,这也为日后各诸侯王纷纷反叛起兵种下了恶果。

2、诸侯分封中的政治错误。

第一错误,将汉中之地分封给刘邦。被封为汉王的刘邦原封地是巴和蜀,但刘邦通过贿赂项羽的叔父项伯而说服了项羽将汉中之地分封给了刘邦,这也致使被项羽委以重任的雍王章邯失去了防御刘邦的缓冲之地,且富庶的汉中平原为刘邦的还定关中和楚汉之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凭借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突入关中,打败雍王章邯并轻易荡平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从而一举拿下汉中之地,而此时距离刘邦被封为汉王仅仅才四个月。

第二错误,齐地分封失策。因齐地义军首领田荣当年未能及时营救项羽伯父项梁,致使项梁被秦军大将章邯所杀,所以在诸侯分封中,未能对田荣分封,导致十八路诸侯刚刚分封完毕,田荣就自立为齐王,与其弟田横并联合赵将陈余造反,致使项羽不得不发兵齐地平叛,而同时刘邦已经突入关中围剿章邯,田荣和项羽的战争间接的给了刘邦轻松平定三秦的战略机会。

第三错误,错误分封章邯、董翳和司马欣。按楚怀王“先入关中王之”的约定,刘邦一心想做汉中王,但项羽不同意,而将刘邦封为汉王远赴巴蜀之地。项羽采用秦将治秦人的思路将三个秦朝降将章邯、董翳和司马欣分别分为雍王、翟王和塞王瓜分关中之地,并用章邯监视刘邦,因章邯和董翳率领的秦军在巨鹿之战中战败,导致二十万秦军士兵被项羽坑杀,而这些秦军士兵均是关中子弟,所以关中老百姓对此三王痛恨不已,当然也谈不上支持其与汉军作战,致使刘邦轻松平定关中,成为了日后楚汉相争的战略大后方。

二、刚猛的军事,消耗太大而陷入被动。

项羽是一个军事奇才,其不仅精通兵法而且勇猛,巨鹿之战就是其成名天下的经典案例,其率领楚兵五万破釜沉舟,一举击败秦将章邯20万军队足以证明其军事能力,率领诸侯联军很快攻破函谷关而灭秦。但是其刚猛频繁的军事行动在后来的楚汉相争中虽然胜多败少,军队人数却不断减少致使军事逐步陷入被动而自杀。

项羽本部军队30万,且都是经历过灭秦的精兵强将,其在彭城之战中只率领三万骑兵就战胜了刘邦率领的63万步兵联军,足以说明其本部军队具有超强的战斗力。但再强大的军事力量也难以抵挡不断的消耗。

第一,龙且救齐损失20万。公元前203年10月,韩信北伐齐国,项羽派其手下大将龙且率领20万大军救齐,两军在潍水交战,轻敌的龙且被韩信借助潍水筑坝而放水一举击破,龙且被杀,20万楚军被灭;

第二,荥阳之战。彭城惨败后,刘邦一路北逃到荥阳才站稳了脚跟和项羽开始了长达28个月的拉锯消耗战。刘邦凭借萧何坐镇关中调度巴蜀关中之地的经营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补充,韩信在北伐过程中不断增强的军力也为刘邦提供了足够的兵员。而项羽和刘邦不仅要在荥阳鏖战,还要不断南下清剿破坏其粮道的彭越,同时彭越在南方又攻占了睢阳和外黄等城,不断牵制项羽主力。项羽不断南下北上的奔波鏖战致使其消耗巨大,兵困马乏;

第三,鸿沟议和。公元前203年9月,楚汉两军经过28个月的鏖战仍难分胜负,但军兵困马乏,特别是项羽的西楚国都彭城被汉军占领,项羽在进退两难和粮草缺乏的情况下,以刘邦父亲刘太公和吕雉等人为人质条件与刘邦汉军议和,刘邦为救其家人以缓兵之计同意与项羽约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双方互相不得侵犯,这就是历史上的鸿沟议和,而此时项羽只剩下了10万疲惫之师。

第四,垓下决战。为得到休养生息,项羽率领10万疲惫之师向其楚地开进,不料刘邦在张良和陈平劝说下撕毁鸿沟议和之协议率军继续追打项羽直至垓下,项羽的10万疲惫之师在垓下面对刘邦、韩信、英布、彭越和其他诸侯联军共计50余万的层层包围。公元前202年10月垓下决战开始,夜晚项羽闻包围其的汉军四面唱起楚歌,以为楚地已被汉军尽得,楚军士气低落乃至奔溃,项羽遂挑选800精锐骑兵夜晚突围南逃,第二天一早汉军派5000精兵一路追杀,直到乌江边,项羽自知在劫难逃且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故自刎,楚10万军被汉军尽屠。

三、威服残暴,失道寡助。

项羽性格强势且刚愎自用,导致其在灭秦和平叛诸侯之乱时经常采用屠城和杀降的手段,导致天下诸侯和百姓对项羽怕而不服,因恩服无几,逐渐失去了统治天下的民意基础。

1、巨鹿之战坑杀秦降军20万。秦将章邯率部20万投降项羽后,项羽听闻降兵有造反迹象,于是下令英布直接坑杀了20万秦军,而这些秦军大多是关中子弟,致使关中百姓对项羽的残暴手段恨之入骨,对后来项羽分封的三秦王章邯、董翳和司马欣更没有了民意支持。

2、杀秦王子婴,烧尽秦宫。项羽进入咸阳后,毫不犹豫的杀掉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并烧掉了凝聚了多少百姓血汗的宫殿,相比刘邦在关中和咸阳对百姓恩服的表现,使得关中白百姓加深了对项羽的憎恨之情。

3、杀义帝楚怀王。项梁为拉起抗秦大旗,立楚国王室后裔熊心为楚怀王,项梁战死后,作为副将的项羽杀死了主将宋义而夺得了楚国兵权,其灭秦后奉楚怀王为义帝,进而为避免义帝干预其统治天下遂下令诛杀了义帝,此举引起了楚国上下对项羽的不满,使得项羽不仅背负了一个弑君的罪名,而且还被刘邦大加宣传以此联合各诸侯国起兵围剿项羽为义帝报仇。

4、大肆屠城。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共有六次屠城记录,分别是襄城(坑杀所有平民)、城阳(杀害所有辅佐秦军抗楚的平民)、新安大屠杀、咸阳大屠杀(大烧宫殿、大抢掠、大掘墓)、破齐国大屠杀(不仅坑杀齐国降军,且见城即屠)、外黄城大屠杀(终因一个外黄城小孩的厉害说辞而放弃屠城)。而以上杀戮全部是项羽战胜后的屠城和杀降。这几次大屠杀,让项羽尽失天下民心,早已失去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民心资本。

四、刚愎自用,失误太多。

1、失察。作为诸侯联军的盟主霸王,其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善于发现团队中的人才,比如当年的韩信,其虽是一个执戟郎中,但从韩信入汉营后的谋略来看,韩信在做项羽执戟郎中时也给项羽曾经提出过一些建言,但项羽言不听计不从,终将一个大才之人失去,最终成为了自己的掘墓人之一。

2、失人。作为西楚霸王,项羽唯重武功,而不重视政治手段和谋略,其主要表现在谋士寥寥无几,而且还气走了唯一的谋士范增,从范增离开后项羽的人生发展趋势来看,应该说范增的离去,令人扼腕叹息,也是加快项羽灭亡的原因之一。反观刘邦帐下谋士众多,特别是顶级谋士张良和陈平,而其他各方面的谋士数不胜数。

3、失态。项羽生来脾气暴躁,喜欢“大怒”,刚愎自用,容易冲动,缺乏理智的思考;

4、失信。自信的项羽很难相信别人,且嫉妒有才之人,易被误导。

应该说项羽在军事上的被动、政治上的幼稚,归根结底都是项羽性格上的弱点。

项羽在现实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中虽然败给了刘邦,但是中国的老百姓并没有按照成王败寇的观念去看待项羽,人们今天谈到项羽,要么说他是个悲剧英雄,要么说他是失败了的英雄,总而言之承认他是个英雄。这就是项羽的不朽,是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项羽的悲剧在于什么呢?主要在于,他不是一个用人之人,但他错居用人之位,他是一个可用之人,但是缺占据了一个用人之位,这是项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但是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忏悔意识,霸王别姬的悲壮,自刎之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豪爽,项羽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一直为后人所传颂。项羽在反秦和灭秦当中的功勋,我们应该给予肯定,项羽失败中间所犯的错误,包括政治、军事、性格上的弱点值得我们永远汲取。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成功的项羽(项羽成功的故事)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baikezj.com/a/653334a0dd1222fd9f08a71d.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