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不怕太子夺权(康熙为什么要废掉太子)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朱元璋为什么不怕太子夺权(康熙为什么要废掉太子)的相关文章: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是他的嫡长子,康熙的太子胤礽,也是他的嫡长子,这两位太子不仅下场截然不同,其各自父亲对他们的态度也大不相同,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朱标和胤礽,都是在第一时间被名正言顺地立为太...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是他的嫡长子,康熙的太子胤礽,也是他的嫡长子,这两位太子不仅下场截然不同,其各自父亲对他们的态度也大不相同,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
朱标和胤礽,都是在第一时间被名正言顺地立为太子。朱元璋称帝之后,立即立朱标为皇太子;康熙在赫舍里皇后生下嫡子胤礽之后,也是立即宣布立为皇太子。从礼法上说,朱标和胤礽都是嫡长子,是最合法的皇位继承人,但事实上两个人最后都没能坐上龙椅,不过其中的原因大不相同。
朱标之所以没能继位,是因为他在去陕西巡察后生病,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胤礽没能继位,是因为他在漫长的太子生涯中,逐渐失去了康熙的欢心,两次被废,最终囚禁至死。
朱元璋和康熙,都是千古明君,一代大帝,为什么在对待太子这个问题上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明朝和清朝管理皇子的制度不同。
明朝的制度规定,除太子外,其余的皇子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到自己的封地去,称为“之国”或者“就藩”。太子作为储君,在京师陪着父皇,一边学习治国理念,一边打造自己的班底。如果父皇外出巡视,那么就由太子坐镇京师,处理相关的国家事务。
朱元璋有26个儿子,长大成人的24个,除朱标外,其他儿子都被朱元璋分封到全国各地,镇守一方,只有太子朱标坐镇中央,遥控四方。这样一来,能参与国家大事决断的,就只有太子一人,其他兄弟作为藩王,不奉命不得擅离封地,别说参与朝政,就是兄弟们之间想相互通个气都很难。别忘了,古代没有电话,地方上的藩王想要得到京师的消息,只能靠人骑马传递,效率很低。
举个例子,明成祖朱棣死后,应有太子朱高炽继位,但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也想争一争,可是他的封地在乐安,距离北京比较远。当朱棣的死讯传到北京时,朱高煦安排在北京的探子,发现了京师的种种异常,令人骑马回去汇报给朱高煦,朱高煦由此推断出父亲朱棣去世的消息,想要来北京争位时,朱高炽已经宣布继位了。朱高煦因此错失良机,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机会。
所以,明朝的太子一旦确立,往往地位都比较稳固。朱标作为朱元璋的嫡长子,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其他皇子很难影响
而清朝对待皇子的制度则和明朝恰好相反,清朝吸取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建文帝皇位的教训,将所有皇子都圈禁在京师,非奉命不得外出。应该说,这种制度避免了藩王起兵造反的问题,可也造成了其他皇子攻击太子的隐患。
康熙共有35个儿子,长大成人的也有24个,其中和太子胤礽年龄相仿的,至少有十二三个,有争夺太子之位野心的皇子,也有六七个。这些皇子和太子一样,居住在京师之内,所接触的人和事和太子并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太子在人事和政事上,和其他皇子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住在一起,相互之间的一举一动都在对方的眼皮子底下,凡事很难做到保密,太子作为储君,更是受到所有兄弟的瞩目。在这种情况下,太子的言谈举止但凡有一点不恰当,都会被无限地放大,更何况还有部分皇子故意栽赃陷害太子。太子所犯的所有错误,都会在第一时间汇报给康熙。时间一长,康熙如果总是听到对太子不利的言论,自然会逐渐不喜欢太子,当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加上一个合适的契机,就会废掉太子。
所谓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太子在众多兄弟的围攻之下,纵然百般小心,往往也防不胜防,被“打倒”几乎就是必然的事情。为啥康熙之后的清朝皇帝都不再公布太子,就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要公布出来,大概率这个太子就要“倒霉”。
康熙的太子胤礽,其实就是这么被废的。诸位皇子别有用心,动不动就在康熙面前说胤礽的坏话,使得康熙对胤礽逐渐不满,训斥的时候多,夸奖的时候少。胤礽失宠,自然免不了发些牢骚,或者急于巩固自己的地位,拉拢朝中大臣,这样就更加引起康熙的猜忌和不满。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就算是亲密无间的父子关系,也经不住消磨,最终分道扬镳。
朱标和胤礽,两相比较,你就会发现,由于明清制度的不同,朱标独自陪在朱元璋身边,父子之间的感情越来越好,甚至朱标有时候违背了朱元璋的意愿,两人也能会事后迅速“和好”。胤礽和康熙的关系,则因为众多兄弟的挑拨和陷害,越来越差,即便两人之间发生的是“误会”,也会被其他皇子有意地放大,父子关系必然恶化,直到决裂。
除此之外,朱元璋和康熙的个人性格,也是他们对待太子态度不同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一位非常残酷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发生了“明初四大案”,被杀者十几万人,基本都是官员及家眷。但是,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却十分宽容,而且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朱元璋的次子朱樉在封地无恶不作,甚至制作皇后的服饰给宠妃邓氏穿,还把自己房中的床做成五爪龙床,这在古代是典型的“大不敬”之罪,但朱元璋下令将邓氏处死,却只是对朱樉训斥了一番了事。
朱元璋的第十子鲁王朱檀,娶了开国功臣汤和的女儿,两口子听信了无良道士的胡诌,要用一百个八岁男童做药引,练就长生不老的丹药,甚至不顾皇家的体面直接去抢孩子,当地民怨沸腾。朱元璋知道此事后,气得七窍冒烟,派人将鲁王夫妇押解进京,但最终结果鲁王妃被处死,朱檀只被处以髡刑(剃光头)。
国子监生员叶伯巨上书指出藩王分封太过,必有隐患,朱元璋大怒,“小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最终叶伯巨死在狱中。
可以看出,在朱元璋眼里,第一,自己的儿子们是不会犯错的,第二,如果自己的儿子们犯了错,那也一定是被别人蛊惑了,第三,任何人不能离间他们的父子感情,否则杀无赦。
康熙大帝则和朱元璋完全不同。康熙是一个很博爱的人,他的儿女虽然很多,但是他爱每一个儿女,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任何一个孩子生病,他都恨不得以身代之,任何一个孩子夭折,他都感到十分悲痛。
可是,康熙的爱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绝对不能威胁他的皇位,一旦有了这个苗头,那么该打击的打击,该圈禁的圈禁,即便是已经成了太子,也可以毫不犹豫的废掉。因为康熙虽然也是一代明君,但他的天下毕竟是继承来的,而不是像朱元璋那样打下来的,在保住皇位这个问题上,康熙缺乏朱元璋那样的信心。
朱元璋杀功臣,是为了给儿孙们扫清障碍;康熙杀大臣,则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两者看似相同,其实大有区别。
因此,朱元璋信任太子,而康熙猜疑太子。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太子,夺权,朱元璋,康熙,不怕,为什么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baikezj.com/a/651a555922236a56080147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