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食物小时候觉得很好吃,长大后却不那么喜欢了?

作者: 百科知己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831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为什么很多食物小时候觉得很好吃,长大后却不那么喜欢了?的相关文章:当时相对的物质匮乏——因为匮乏,所以珍贵。很多食物,想要吃到,必须要等待,等待特定的年节、等待来之不易的奖励……所以那时候的仪式感,也比现在要更注重一些。譬如过年,过了冬至就开始准备年货了。腌肉、腊肠...

当时相对的物质匮乏——因为匮乏,所以珍贵。

很多食物,想要吃到,必须要等待,等待特定的年节、等待来之不易的奖励……所以那时候的仪式感,也比现在要更注重一些。

譬如过年,过了冬至就开始准备年货了。腌肉、腊肠,不止是亲眷间的人情往来,也在为年夜饭做准备。

年夜饭的含义,是团圆,也是用美食慰藉这一年辛劳!

尤其我的父母辈,他们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肠胃长期缺乏油水——匮乏与丰盛的极致对比,加上那一刻的满足感,是最美味的调料。

蛋饺

小时候最爱的食物是蛋饺,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

小时候喜欢吃蛋饺,却只在过年才能吃到。

出了腊月二十,就开始盼着,等太婆搬出了风炉,铜勺与大陶盆……看她用铜勺舀一勺蛋液,在风炉上烤着,待底下蛋液稍稍有些凝固,加入肉馅,再将蛋皮对折压紧,一个半圆形的蛋饺就做好了。

孩子们(那时的我们)都喜欢帮太婆打下手,那些破皮或者煎糊的蛋饺就成了犒劳我们的小点心。一个下午忙活下来,也总会有一两只残次品,刚刚够我们打牙祭。其实回想起来,太婆几十年蛋饺坐下来,又怎么可能犯这些低级错误?不过是为安抚我们肠胃的小心机罢了!

年夜饭最令我期待的“太婆版”蛋饺。只是当年用来加热的是风炉。

成年后,早就实现了蛋饺自由,却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其实食物的味道本身只占五分,加上三分饥、两分馋——才是这童年滤镜加持下十分的味道记忆。

如今的蛋饺,渐渐从年夜饭的主角转为火锅配菜。

吃火锅时,各色菜肴满满当当摆了一桌,任君挑选,给人极大的满足感——我的困扰也从当年的吃不够,变成了吃不下。往往还来不及吃上一口蛋饺,就已经饱了!

那种掰着指头等过年的情景,却是再难重现了!

油金枣(江米条)

油金枣(江米条),童年最爱的零嘴

已经很多年没有吃过油金枣(江米条)了——高糖、油炸,这样的能量炸弹,只会让我谈之色变。尤其身为一个不爱运动的“多肉动物”!

但它却是我小时候的最爱!排位甚至超过了大白兔奶糖。

一方面因为匮乏,可供选择的零食品类太少。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少见。

我一直不太爱吃糖,大约因为从未缺乏过。我爹出差的时候会给我买。作为“小尾巴”跟我爹参加教育系统的研讨会时,叔叔阿姨们最喜欢给我塞糖果。各色包着透明玻璃纸的水果糖、经典蓝方格包装的牛轧糖、上面洒满芝麻特别考验牙口的牛皮糖……当然也少不了大白兔奶糖。

油金枣却要等到过年去太婆家。每个孩子都能分上一大捧,混着冻米糖、米花、炒番薯片……都是城里吃不到的,特别新奇。

村人称之为“拜岁果”。也就是春节期间,互相拜年时特意准备的零食。

一家家走下来,得来的拜岁果能装满一个饼干筒(一个铁皮圆筒,大约能装三四斤饼干的样子)。当然,最爱的依旧是油金枣——每天打开罐子,吃上几根,再细细数一遍。很有些守财奴藏金币的风范!

酥脆香甜的油金枣。我喜欢一口咬下的酥脆,也喜欢甜味在口中慢慢化开……吃了一根又一根,还想再来一点,数数根数,又生生忍住了!

小时候最爱的玩伴是丹表妹。每每过年,我总会给她带礼物——糖果、本子、连环画。发夹和头绳她若是喜欢,我也愿意双手奉上。只油金枣不愿共享,实在舍不得!

例外只在太婆带我到塘头朱(隔的有些远的村镇)看社戏,台上演到主角落难的场景(大约是刘秀,又或者是别人,时间太久记不清楚了)。

角儿在台上唱得动情,依稀记得好像是沦落到街头乞食的场景。观众在台下听得入迷。许多老太太,看的泪水涟涟。不知道谁起头的,各色钞票、角子(硬币)纷纷丢上了戏台……也少不了各种零食。

看着太婆抹着眼泪,从怀里掏出几张纸币扔上舞台,我也拿个手绢,包了一小包油金枣,用力抛过去——这应该是我(在油金枣方面)最慷慨的一次!

匮乏年代,让我们学会了珍惜。

选择太多,却往往让我们迷惘,不知道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食物大约也是如此吧!

美食爆炸,或者说是调料爆炸……各地口味的趋同,大多受这些高糖高油高盐等重口味美食的影响,味蕾习惯了重口味刺激,渐渐也尝不出那些朴素的食物本身的味道了。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为什么很多食物小时候觉得很好吃,长大后却不那么喜欢了?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baikezj.com/a/645316919e810484af044f32.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