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的区域教育创新

作者: 百科知己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83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的区域教育创新的相关文章:(一)创新制度设计一种理念,不能变成一种制度,它行而不远,行而不久。制度建设比经济杠杆更重要。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产物。制度不一样,激励机制不一样,就会产生不同的绩效。没有完善的制度,只有发展...

(一)创新制度设计
一种理念,不能变成一种制度,它行而不远,行而不久。制度建设比经济杠杆更重要。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产物。制度不一样,激励机制不一样,就会产生不同的绩效。没有完善的制度,只有发展的制度。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践行教育生态观的理念,创新制度设计,关注“生命观、人本观、民生观”,优化系统功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进行直属单位体制改革。将进修学校、教研室等9个单位的行政职能剥离出来,整合组建成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社区教育中心、教育后勤服务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以中介、服务功能替代原来的行政职能,从根本上确保教育服务落到实处。
首创督评“一室两中心”的组织架构。成立区督导室、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中心、社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逐步完善适合下城终身教育体系的督导评估体系,开展教育发展性评估、教育质量增量评估。
构建全国首家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体系。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教育、财政、人事等10个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成员,教育局主要负责人任监测中心主任,建立教育科学发展观,构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科学分析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亚太地区社区学习资源中心永久落户下城。召开社区学习资源中心建设国际研讨会,就筹建组织管理机构、资源整合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搭建社区学习的网络平台。
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着力建设学校内部自主发展机制,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定位与职能,规范学校与政府、家庭的关系,促进学校依靠政府、服务社会、提高教育为民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构建新型政校关系,形成校本管理体系,建设现代学校文化,完善学校评价体系,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二)创新行动项目
创新行动项目,体现了教育生态观所倡导的个性化、多样化、国际化价值取向,实现教育项目优质化,寻求教育功能最大化。高位运作,重心下移,稳步推进,彰显特色。
项目一 名校集团办学,扩张优质覆盖
名校集团化建设。为了尽可能解决“择校难”,做到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将“源于母体、别于母体、优于母体”的生态理念融于一种崭新的“嫁接办学”模式。尝试在输出“名校”优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度的扩张,同时这种扩张是尊重个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嫁接出具有生命力的子体,再将新子体培育成新母体,拓展各类优质教育,形成具有名校优势的“优势集”和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群”。联盟办学,强调“平等、互生、共荣”;移植办学,着力突破名校原有的发展瓶颈,强调的是品牌的整体移植。逐渐形成“聚变―裂变―再聚变―再裂变”的再生性教育生态发展模式,成功架构名校(园)集团化办学“下城模式”。在解放思想大行动中,进一步开拓名校集团化办学思路,首次推出优质学校、特色学校集团化模式,即优特学校集团化模式,并成立全省首个联盟式特色教育集团。至此,我区名校集团化覆盖率为100%,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为95%,惠及3万多名学生,成为全省推进名校(园)集团化战略力度最大、效果最好的城区之一。
名、特、优组织建设。教育生态观的“多样性”,关注和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基本的教育公平进而跃向“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在区域推进名校集团化的背景下,名、特、优组织建设,推动每一所校(园)都努力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办学优势的公办、国有民办、社会力量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外来务工子女专门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制、走读制、小班化等各级各类学校,形成多样化办学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差异竞争、共生共长的良好格局,不断满足老百姓优质化、个别化的教育取向,孩子就近入学的条件逐年成熟,从2003年-2007年,区内择校率逐年大幅下降,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项目二 特色品牌创建,呈现多样优质
千校一面,万人同语,整齐划一,没有韵律,是思想的弱化,思想的僵化,思想的缺席,是教育的天敌。教育的同质化、单一化将使教育生态失衡。特色,是品牌的基础,是教育品牌的具体呈现方式。一个优秀的教育品牌,本身就是特色资源的聚集。只有发展和培育真正以特色取胜的品牌,形成差异,才能够真正满足人民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差异性的核心特征,使教育特色品牌建设战略成为实现教育多样性,营造高品质教育生态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根本意义在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和谐。
下城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经过教育生态理念的多年实践,以及2006“下城教育文化年”、2007“教育特色品牌建设年”的挖掘和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特色品牌知识、经验和人才,形成、打磨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品牌。如,“三满意”争创活动、月评季考制度、直属单位体制改革、教育超市、教育公园、欢乐广场月月演、收费阳光工程、梯级名师培养、主粮+杂粮培训、三单培训模式、名师共享制度、初中教育高地、托幼一体化工程、幼儿办学“零无证”、市民大课堂、督评“一室两中心”、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携手“1+6”系列活动等品牌。
项目三 提升队伍涵养,打造优质群体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在更加坚定地走教育生态发展之路的首要前提下,我们坚持走队伍内涵发展之路。局班子、基层单位班子空前地清醒、理性,这是固本之基,是发展之源。涵养队伍,必须营造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不断自我提高、完善的生态环境。以教育“生命观”的理念来对待教师,不断消除职业倦怠感,提升幸福感。重心下移,关注一线普通教师的成长,优先保障发展北部地区教师,加速均衡,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实行“培训机构出培训菜单,教师自选培训菜单,教育局出钱埋单”的“三单”培训形式;构建“主粮+杂粮”的培训知识体系,围绕专业内容和综合内容开展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实施“梯级名师培养”工程,激发下城每一个教师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每一层次教师成长搭建更宽广的平台和更高层次的目标,激活整体教师素质不断抬升,作用于优秀师资的扩张再生,涵养名师群;实行“名师共享”,促进学校间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首推对外“课题招标制”, 推出重大应用性综合改革课题,面向全国教育部门和个人招标;开展“校园因你而美丽”――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关注下城教育的一线教职工、学生、家长,传递对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深深敬意。
项目四 倡导草根研究,创建“学术之区”
创建“教育学术之区”是实现教育向优质化发展的具体举措。我们对“教育学术”进行泛化、浅化、本土化,对教育学术的概念进行一次思想的解放:凡有作用于教育教学,以及教育管理改进、革新,有利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长的学习、思考、研究、笔录、著作等活动,均为学术行为。学术是参差多态的,参差多态就能各有所长,各尽所能,参差多态的是幸福的,是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草根研究”是最富生命力的研究,推进“草根”专项课题研究,是学术研究“重心下移”的自然趋势。
“草根”专项课题研究。提炼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一切成功的经验、体会和做法,积极倡导教师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鼓励教师深度思考。
“学术大讲堂”。注重发挥各层次教师的积极性,大力倡导一线教师走上“学术大讲堂”,努力为他们搭建交流、展示的舞台,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养。
项目五 拓展发展视野,强化交流合作
一个系统要走向有序,其必要条件之一就是系统开放,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要通过开放的有序、涨落的有序、远离平衡态的有序,实现系统新的有序状态。教育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需要以开放交流为重要手段,合理引进,充分交流和利用外在资源,使教育走向进步和有序。教育系统要保持生机、活力和繁荣发展的势头,必须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大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区域教育生态的开放,是择优的开放,必须进一步面向区域教育系统外。
现代社会已经不是个人英雄的时代,需要借力,需要团队。所谓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借力发挥,借力是开放的发散性思维,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合作开设“高访班”;成立全国惟一一个区域性APEID中心;自2003年始,每年举办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下城的常设性会议。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的区域教育创新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baikezj.com/a/654055ca8881fdcbbd06e859.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