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业创业(航空业的发展)

作者: 百科知己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26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航空业创业(航空业的发展)的相关文章:航空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的40年,也是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开始尝试、习惯甚至频繁使用民航体系作为出行方式的40年。1950年,新中国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

航空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的40年,也是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开始尝试、习惯甚至频繁使用民航体系作为出行方式的40年。

1950年,新中国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截至2023年底,中国民航全行业飞机达6053架,旅客运输量6.1亿人次。其中定期航班总条数4945条,为1950年的412.1倍……

虽然前一段时间,网上有过关于“还有10亿中国人没坐过飞机”的大讨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至少目前为止,已经坐过飞机的中国国民总量,已经超过了整个美国;而在中国民航进一步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民航的总规模仍将继续扩张,在总量上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民航大国,也只是时间问题。

但民航大国不等于民航强国,要想成为名正言顺的民航强国,我们需要更齐全、更先进的航空工业,也需要更强大、更有特色的航空公司。

民航起步晚

说到航空公司,分别成立于1988年、1988年和1995年的中国国航、中国东航和中国南航,是我们绕不开的民航“三巨头”。有数据统计,在国内坐飞机时,每3张票就有2张来自这三家航空公司。在这三巨头里面,国航成立最早,承担的历史使命最多,是中国民航各种重大节点的直接“缔造者”和“见证人”。中国唯一载国旗飞行的民用航空公司、亚洲唯一航线网络覆盖全球六大洲的航空公司、国内第一家推出常旅客计划的民航公司、国内唯一一家连续12年入选世界品牌500强的民航公司……这些都是国航背景、能力和使命的直接写照。

而南航规模最大,运输的旅客最多、市场化程度也最高,堪称中国民航与世界接轨、参与全球竞争的急先锋。南航拥有飞机数量已超过800架,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2023年运输旅客1.39亿人次,为“一带一路”沿线最大航空承运人,而且继续保持国内民航最好的安全纪录。

在市场化运营方面,南航是国内第一家运用融资租赁模式引进飞机、第一次完成不间断跨太平洋延程商业飞行、第一家与国外航空公司开展代码共享合作、第一家推出电子客票和网上订座服务的民航公司。

可以说,国航代表着中国民航的对外形象和综合实力,而南航则是中国民航的改革先锋和服务先锋。两家公司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共同成就了如今蓬勃发展的中国民航市场。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中国民航市场的发展势头非常喜人,但在民航公司的运营水平上,我们仍显得有些大而不精,和美国民航企业仍有明显的差距。

毕竟,按现在中国民航的增长速度,在周转总量、旅客周转量、旅客运输量等关键指标上超越美国只是时间的问题。但要在航空公司收入结构和盈利能力进行对比的话,则还有很长的距离需要追赶。

不说国内三大航空公司的营收规模都不及美国同类型公司的一半,光在净利润这一项指标上,美国的达美航空一家公司的数值,就超过我国三大航空公司的总和。

民营航司初露端倪

在三大国有航空集团成立之后,中国民航行业后续迎来了很多地方航空公司的加入。

但真正对市场格局带来新意的,要从民营资本的介入开始。2005年2月,当时的民航总局为奥凯航空颁发经营许可证,标志着民营航空公司第一次出现在新中国民航市场,同年鹰联航空、春秋航空也获发许可证,这是首次民营资本作为主体进入具有典型的自然国有资本垄断性的行业。

从草创到现在,民营航空公司的发展一路坎坷。奥凯航空经历了初期的亏损、中期经营思路的摇摆和公司控制权纷争之后,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中等规模航空公司;鹰联航空则因经营不善、定位不清,也在经历了内部纷争之后,最终被四川航空收购。春秋航空由于一开始就精准定位成“廉价航空”,且创始人相对务实求稳,反而在机队规模和经营质量上非常稳定,成为中国民营航空的成功代表。

如今,春秋航空虽然在营业额上和吉祥航空难分高下,但在净利润表现上不仅在民营航空公司里面一枝独秀,甚至都把中国民航业的老大哥国航甩在了身后。

2023年上半年,国航净利润31亿元,净利润率为4.8%;春秋净利润虽然只有9亿元,但净利润率达到了11.9%。但实际上,国航每客公里净利润是春秋的一倍多,春秋之所以能在总的净利润数据上反超国航,是因为春秋在压缩费用率及靠副业赚钱上表现得更好。

春秋航空的创始人王正华有句名言:钱一半是赚的,一半是省的。把各种控制成本的手段做到极致,才是春秋这样一家民营背景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在市场上发展壮大的关键。

而在机队规模、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上都远超春秋的海航,如今的市值仅有277亿元,早就把中国第四大上市航司的位置让给了春秋。这也说明了资本市场对于春秋这种廉航模式的高度认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肯定。

所以,虽然在规模和实力上,春秋航空还无法和三大航相比,但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精细程度上,春秋航空已经成为国内所有航空公司的榜样。

中国仍然是全球最有潜力市场

虽然历经了40年的高速发展,但中国民航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仍足以让全球各路玩家们“眼红心跳”。

一方面,按照现有的增长率,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将在2025年超越美国;另一方面,按照中国现在的机场建设速度,到2025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规划将规划建成约 320个,接近美国民用运输机场总量的60%。

可以说,中国民航在各方面追赶美国的脚步,正越来越快、越来越有力。但要想真正实现对美国民航业的追赶甚至超越,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在航空公司的经营和管理上,我国航企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所以,现阶段的中国是毫无争议的民航大国,但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民航强国。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规模上的提升,还有品牌、效率、科技、服务等全方位的追赶。

民航业的发展前景

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也是推动经济与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回顾历史,中国的大飞机研制之路走过了一段艰难、坎坷的历程。

在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祝桥基地,停放着一架运10飞机,它是我国第一架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上世纪60年代末,随着国际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喷气式客机取代螺旋桨客机的时代已经来临。1970年8月,研制我国首架大型民用飞机的项目正式启动,上海飞机制造厂负责飞机的制造,该机代号为运十。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1980年9月26日,中国人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运十首飞成功。

运十飞机副总设计师 程不时: 中国人的智慧与勤劳是充分体现在这个飞机的建造期间。这么苦的情况下,居然把个大飞机就干成了。对我们民族来讲,是一种能力,我们中国能干这个事。

运十的研制成功在当时中国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下可谓创造出了一个奇迹,但是之后由于种种原因,1985年运十项目被搁置。在随后的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我国又进行了几次国际合作来发展民用飞机,但是最终这些尝试都未能持续推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民航业的不断发展,航空运输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飞机被再次提上日程。2002年,我国的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立项,2007年,大型客机C919研制项目启动。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ARJ21终于走完了一款商用飞机研制、试验、运营的全过程,在2016年正式投入航线运营。紧接着,2023年5月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全面采用先进技术、且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实现完美首飞,这标志着我国真正具备了研制现代干线飞机的核心能力。

航空业的发展现状

湖南航空经营情况还好。尽管整个航空业受疫情形势严峻的影响比较大,但湖南航空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保持了经营情况良好状态。

中国民用航空业的发展

1949年11月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揭开了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民航发展至今主要历经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第二阶段(1978年-1987年),第三阶段(1987年-2002年),笫四阶段2003年至今。

现阶段的中国是毫无争议的民航大国,但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民航强国。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规模上的提升,还有品牌、效率、科技、服务等全方位的追赶。

航空业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的意义

美国的莱特兄弟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对于专业人士来说,飞机飞行的原理他们认为是最简单的知识了,而对于我们非专业的大部分机械人来说,不了解的大有人在。飞机具有两个最基本特征:其一是它自身的密度比空气大,并且它是由动力驱动前进;其二是飞机有固定的机翼,机翼提供升力使飞机翱翔于天空。飞机的升空,靠的是空气动力,它和气球或气球类的飞艇靠空气浮力升空不同。气球和飞艇是由于其中的气体与空气的比重不同,比空气的比重小,受到空气向上的浮力升起来。但飞机的比重比空气大的多,相比飞机空气的密度如此之小,仅能提供非常小的浮力,静止的飞机是不能飞起来的。然而,如果飞机在空气中推进,只有它达到一定的速度和其他条件才能飞离地面,即使是直升机,靠的也是空气动力,依靠它是旋翼旋转到一定的转速,达到一定的升力后,才能升空。

扩展资料飞机是由动力装置产生前进动力,由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在大气层中飞行的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它比空气重,又不能像鸟那样扇动翅膀,但是飞机却能升入空中。原来飞机机翼并不是平平伸展的,而是向上凸起一些,这样当飞机水平前进时,迎面而来的气流就在机翼上产生向上的升力,使飞机升入空中。飞机飞行速度越快、机翼面积越大,所产生的升力就越大,所以飞机在起飞前需要在机场跑道上行进一段距离才能升空,而且飞机不能飞到没有空气的地方。

航空业的发展英文

VMI的起源和发展应用跟零售业息息相关。宝洁与沃尔玛就是VMI的早期成功案例之一。但是,几十年来,这一模式已传入很多行业。例如在航空业,波音与2000年前后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推广VMI,对象是航空公司。它把大约7万种机架类备件纳入其中,目标是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有货率。这项计划叫“全球飞机库存网”(Global

Airline Inventory

Network),其英文缩写GAIN正好有盈利、获得的意思。对于GAIN,波音的宗旨如下:-波音负责这些备件的采购、库存和物流;-

航空业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004年9月29日,清镇至镇宁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全长89.652公里,是贵州当时设计标准最高、服务设施最完善的高速公路,串连起了黄果树瀑布、龙宫、红枫湖等风景名胜。红枫湖大桥是贵州第一座不对称独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大桥与1982年建成的老花渔洞大桥和1990年建成的花渔洞大桥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贵州桥梁发展的历史见证。

贵州,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不是夜郎真自大,只因无路去中原”——道出了贵州人曾经的无奈和心酸。特殊的地质条件,落后的交通,长期羁绊着贵州发展的脚步。贫穷落后,犹如标签紧紧贴在贵州大地上。

  改革开放40年,贵州针对交通严重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提出了“交通引领经济”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攻坚克难,提速奋进,全省交通面貌改天换地。

  今天的贵州,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发展齐头并进。“高速平原”代替了“地无三尺平”,“云端高路,大道出黔”让“无路去中原”成为历史。逐渐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带动贵州后发赶超,奔向小康。

从“县县通”到“组组通”

1964年5月,从(江)贯(洞)公路完工,从江县通车,贵州实现了县县通公路。然而到了1978年,17万平方公里的贵州大地,全省公路通车里程仅3.06万公里,广大乡村仍然望路兴叹。

1991年5月,全长137.25公里的贵黄公路竣工,成为省内第一条高等级公路,打破了贵州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到了2011年,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23公里。

发展的道路上,如何走得更快、走得更实、走得更好,是奋进的贵州着力破解的一道难题。

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贵州省委、省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全省人民以攻坚克难、苦干实干的雄心壮志书写贵州交通巨变的壮丽篇章。

2012年,贵州全面启动高速公路建设三年会战。而在当时,省内省外质疑声四起:欠发达的贵州有必要县县通高速吗?财力薄弱的贵州做得到吗?

对此,贵州干部群众用埋头苦干作出了有力地回答——

2015年12月31日,贵州在中国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000公里。

马不停蹄,同年9月,贵州又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到2023年底,成为全国第10个实现村村通客运的省份。

从“县县通高速”到农村“村村通”公路,贵州用了仅仅两年的时间。

继“高速公路三年大会战”“农村公路三年大会战”后,2023年8月30日,贵州启动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计划在2023年至2023年,对39110个3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村民组实施9.7万公里通组公路硬化建设。

三年三年又三年,贵州交通“天亮了”,贵州“更贵了”。截至2023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35公里,高速公路总量排西部地区第3位。全省通车里程达到19.4万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6.3倍。翻越千重大山,贵州大地的每一条路,每一座桥,都在述说着“贵州模式”“小省办大交通”的精彩故事。

从“绿皮火车”到“高铁时代”

铁路,一直是推动贵州发展的重要支撑。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川黔、贵昆、湘黔铁路相继建成开通。

改革开放初期,全省初步形成以贵阳为中心的大西南铁路交通枢纽。1982年至1991年,国家对贵昆、湘黔、川黔3条干线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全省铁路电气化里程达到841.4公里,占全省铁路通车里程的61.6%。

1998年,全国铁路建设大会战“决战西南”,在贵州7地劈山开路。

煤、磷等丰富矿产乘火车运出大山,骨干企业靠近铁路分布驻扎,沿线城市成为全省或地区性社会经济重心。

从2006年起,贵州掀起高速铁路建设的高潮,铁路线不断延伸——

2014年贵广高铁建成通车、2015年沪昆高铁贵阳至长沙段建成通车、2016年沪昆高铁贵阳至昆明段建成通车、2023年贵阳至重庆高速铁路通车,实现了贵阳至珠三角4小时、至长株潭3小时、至北京8小时的交通经济圈,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

到2023年,全省已建成贵阳至广州、昆明、长沙、重庆高铁,标志着以贵阳为中心的新“十”字型高铁网已经形成,贵阳作为全国十大高铁枢纽的建设目标加快实现。

改革开放40年,贵州省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1366公里上升到2023年的3550公里,新增2184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达1214公里。铁路网覆盖的县达50多个,进出省铁路通道口达12个。

2016年6月,贵州出台《关于加快铁路建设的意见》,到2023年,贵州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4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超过1500公里。实现贵阳至周边省会城市及全国主要经济区2至7小时铁路交通圈,基本实现贵阳至省内其他市(州)中心城市1至2小时到达。

展望未来,贵州铁路建设快马加鞭,为“高铁时代”注入全新活力。一张通江达海、功能完善的现代化铁路网络,逐渐变得清晰——至2023年,初步建成“北连川渝、南通两广、西通云南、东南亚、东连长三角”的铁路大通道。

从“一”到“一枢十支” 

从磊庄机场到龙洞堡机场,从一个机场到拥有一个枢纽机场和十个支线机场,贵州民航风雨兼程四十年,展翅高飞,在蓝天之上谱写了一曲腾飞华章。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民航业与全国民航一道,历经政企分家、企业化改革、集团化经营变革,走过了一段改革发展历程。

1978年,贵州民航仅有一个贵阳磊庄机场,当时开辟15条航线,通往北京、上海等城市。

1980年至1982年,民航贵州省管理局实行政企分开,按企业化进行经营管理和机构改革。

1997年,贵阳龙洞堡机场建成通航,在贵州民航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01年,民航贵州空管分局设立;同年,铜仁机场建成通航,省内支线机场建设开启了新篇章,贵州民航机场干支相呼应的发展格局初具雏形。

2003年,贵州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贵州民航企业化改革步入快车道。

2007年,贵阳机场升级为4E级国际机场,运营保障能力有了质的飞跃。2012年,贵州省机场集团重归属地化管理,贵州民航业进入独立发展的新阶段。

2013年,贵阳龙洞堡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千万,进入全国千万级机场行列。2023年,全省通航机场实现市州全覆盖,支线机场旅客吞吐量呈井喷式增长,贵州民航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40年,贵州民航运输年旅客吞吐量从1978年的24108人次,增长到2023年的1810.9万人次,增长746倍,年均增长18.7%。

全省支线机场蓬勃发展,先后兴建兴义机场、黎平机场、荔波机场、遵义机场、黄平机场、毕节机场、六盘水机场、仁怀机场等一批支线机场,9个市州实现通航机场全覆盖,形成以贵阳龙洞堡机场为枢纽的“一枢十支”的新格局,立体综合交通网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十三五”时期,贵州将着力打造贵阳龙洞堡机场为西南重要区域枢纽机场,争取加快建设形成“一枢纽十六支”的机场布局,为全省持续扩大开放、奋力后发赶超提供更加强大的民航支撑。

从激流险滩到“黄金水道”

“一声号子我一身汗,一声号子我一身胆”……曾经一步一滩、滩滩鬼门关的乌江航道,早不见当年的“歪屁股”船,替换成如今的巨轮穿梭。通江达海——江,是长江经济带;海,是海上丝绸之路。

1978年,贵州水运通航里程2802公里,航道等级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按照面向长江、珠江三大水系和北、东、南3个方向,重点建设6条水陆联运干线规划,不断加快内河水运通道建设。

2013年9月,贵州省政府印发了《贵州省水运建设“三年会战”实施方案》,决定用3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水运建设大会战,吹响了贵州水运攻坚克难的集结号。

2023年1月5日,随着500吨级“航电一号”船舶顺利从下游引航道驶入上游引航道,通过思林水电站崭新的升船机,成功翻越60多米的大坝,直向长江而去。此举标志着断航13年的乌江“黄金水道”全线通航。

北入长江,南下珠江,是贵州人民憧憬多年的水运梦。乌江作为我省北入长江运输潜能最大的水运通道,它的通航是贵州水运建设“三年会战”最重要的成果,更是贵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需要。

随着“三年会战”圆满收官,贵州水路交通建设硕果累累,累计完成投资75.27亿元,是贵州历史上水运投资增速最快的时期;

建成乌江(乌江渡—龚滩)四级高等级航道431公里、南北盘江红水河四级高等级航道364公里、清水江锦屏至白市高等级航道56公里;

新增500吨级码头泊位40个,总数达到490个,形成了3000万吨的吞吐能力。

北上长江,南下珠江,多条水运通道为贵州打开了进一步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路的“黄金水道”。

40年筚路蓝缕,,一路高歌。截至2023年底,全省通航里程达到3664公里,较1978年增加862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里程740公里,位居14个非水网省(市)第一,改写了贵州无高等级航道的历史。

航空业的发展趋势

作为一名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根据我的了解,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民航乘务员和民航安全员及民航地勤等相关工作,也可从事国际邮轮,外资企业,金融,保险,电信,大众传媒,广告等单位的外事接待,秘书,人事,公关礼仪等管理和实务工作。

总的来说,就业方向还是比较宽泛的。就业方向宽泛,就意味着找工作的面会更加的过会,有更多的选择。压力也会相对的小一些。

其次,随着我国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商务和度假旅客在交通方式上改变观念。可能以前人更多出行用的是汽车和火车,但是现在选择飞机出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我国的航空运输业在全球的排名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三位。并且近几年来,机场数量在不断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岗位需求会比较多。航班密度,旅客客运量等指标都在不断的增长。

并且,空乘专业的发展趋势是不在只是把乘客送到目的地等等一些简单的服务,而是在运营环节上的融合,旅游业,餐饮业等等在内的一系列的延伸服务,增值服务。

从事空乘专业,然后从事航空服务工作,首先环境是比较好的,比其他很多工作环境都要好的多,并且假期也比较多。收入也是很可观的。

????民航业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属于肌肉潜力的行业,空乘专业和民航业息息相关,所以不用太担心就业前景的问题。

如果不从事航空运输业的话,还可以像之前说的,去找一些管理或者接待的一些相关工作。这些工作环境和薪资也是比较好的。并且,空乘专业对人才的培养也是很好的。空乘专业可以增加自己的的竞争力。

航空业的发展历程

第一,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体现了民航业的价值追求,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民航业内在要求的高度统一,在全行业提倡开展作风建设,也是为了通过培育优良的作风,进一步提升民航安全运行水平,使旅客生命安全得到更好的保护。

  民航运输的载体是飞机,在万米高空中安全可靠的飞机是旅客和机组生命安全的唯一保障。作为一名机务人员,我们对飞机负责就是对生命负责。每一个航前、短停和航后,认真仔细检查飞机,大到发动机故障,小到旅客扶手盖板毛刺,做到事无巨细皆认真对待。每一次排故和换件,必须按工卡手册施工,不论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还是“笨手笨脚”的新学徒,都要坚持以“APS”为抓手,为飞机维修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每一次放行,都要以最高标准认真对待,严把放行关,做到飞机不带疑问上天。我们对自己的要求越高,把工作做得越极致,让飞行安全的裕度更高,让机组和旅客的心更踏实。这是作风的养成,这是 “敬畏生命”。

  第二,敬畏规章

  敬畏规章体现了民航业的运行规律,是安全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高度统一,要通过深化作风建设,努力把规章外在的强制要求转化为员工内在的自我约束,真正做到按章操作、按手册运行,真正做到规章执行令行禁止。

  民航的各类规章是在一次又一次血的教训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标准程序、检查单、交叉检查、标准通话、指令复诵与证实、交接班重叠、小事大查、不正常信息通报等现在这些耳熟能详的运行要求,无一不是民航业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一次次事件后分析原因总结制定的针对性规定,每一条规定下都躺着一个“英雄”。这些规定体现了民航业的运行规律,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值得每一个民航人敬畏。

  机务工作是繁琐复杂又多样性的,这就决定了机务工作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然而规章制度又像一条条“警戒线”,把这样一个团队规范起来,告诉每一个个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一代又一代的机务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我们铺好了保证安全的道路,我们应该对规章心怀敬畏,不要轻易去逾越它,挑战它。平时,我会经常去学习和回顾一些典型案例,发现所有的差错或者事故的发生都伴随着工作者对于规章的漠视。这一个个案例都警醒着我,假如这些人都心怀敬畏,那么规章制度不仅不是枷锁,反而是保护我们的“救命绳”。学习规章,利用规章,敬畏规章,让我更加坚信,作为一名民航机务工作者,航空安全我可以守护!

  第三,敬畏职责

  敬畏职责体现了民航人的职业操守,是岗位责任和专业能力的高度统一,民航人要对自己的岗位职责高度认同,在关键时刻绝不放弃责任,自觉按照岗位要求提升专业能力,自觉抛弃不适应岗位职责的不良习惯。

  “航空机务,保障航空机务系统飞行安全,机械、航电设备等原因飞行事故万时率控制在0.1以下,飞机完好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维修质量高、保障能力强的安全技术人员。”这可能是对机务工作最官方的解读了。简单地说,机务的职责就是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保证飞机的适航性。机务工作不简单,随着飞机机型的更新换代,更多新技术新材料逐步使用到飞机上,我们必须不断地积累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维护飞机,保证飞行安全。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而我们机务作为保证飞行安全的中坚力量,公司花大力气培养我们,就是要求我们在关键时候绝不放弃责任,用最优的方法和最快的速度排除故障,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兼顾效率,为公司的安全运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我们机务工作者的岗位责任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航空业创业(航空业的发展)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baikezj.com/a/65332ac69bfc6ab9120fd5c5.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