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翻译(三国志孙策传原文及翻译)

作者: 百科知己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818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翻译(三国志孙策传原文及翻译)的相关文章: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翻译孙权在位时期,第一位谋主是周瑜无疑。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周瑜率...

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翻译

孙权在位时期,第一位谋主是周瑜无疑。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周瑜之才,自不用多说,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但是周瑜之谋,主要在于攻城略地之上,至少在史书上基本没有见到周瑜在整体宏观上的建设,基本都是在军事谋略和布局上。

三国志孙策传原文及翻译

《三国志·吴志·孙坚传》记载,公元189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火烧洛阳后逃往西安。孙坚在一口枯井里打捞出传国玉玺。

“坚入洛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即寿永昌’。”

孙坚刚把玉玺藏起来,袁绍就来了。“玉玺乃朝廷之宝,公既获得,当对众留于盟主处。候诛了董卓,复归朝廷。”

孙坚起誓发愿说玉玺不在自己手中:“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刀箭之下!”

孙坚果然死于乱箭之下,传国玉玺落到长子孙策手里,送给袁术借兵回江东。

“袁术死,侄袁胤将灵柩及妻子奔庐江来,被徐璆尽杀之。夺得玉玺,赴许都献于曹操。操大喜,封徐璆为高陵太守。此时玉玺归操。”

曹操把传国玉玺交还给刘协,这在《三国志》和《后汉书》中都能找到相关描述和记载。

为了保住传国玉玺,当时的皇后曹节还跟族叔族兄曹洪、曹休翻了脸:“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入,亲数让之,以玺抵轩下。”

三国志孙权传原文及翻译

关于孙权的成语有:刮目相看,变生肘腋,养精蓄锐,攀龙附骥,车载斗量

刮目相看【guā mù xiāng kàn】

释义: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造句:世人将会对她刮目相看,将会向她肃然起敬。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变生肘腋【biàn shēng zhǒu yè】

释义:比喻事变就发生在身边。

造句:宸垣重地,门禁虽严,但也偶有疏忽,以致变生肘腋。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养精蓄锐【yǎng jīng xù ruì】

释义:保养精神,积蓄力量。

造句:他身边还有一批经过精心挑选的勇士,这些勇士们养精蓄锐,以待所用。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4回:“且待半年,养精蓄锐,刘表,孙权可一鼓而下也。”

攀龙附骥【pān lóng fù jì】

释义:比喻攀附圣贤,归附俊杰。

出自:《三国志·吴志·吴主孙权传》:“此言之诚,有如大江。”裴松之注引《魏略·孙权与浩周书》:“当垂宿念,为之先后,使获攀龙附骥,永自固定。其为分惠,岂有量哉!”

车载斗量【chē zài dǒu liáng】

释义: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造句:粮店今年购进的大米车载斗量。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翻译

答:孙权最大的缺点 中庸 没有优点也没明显缺点。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生于公元182年。他兄弟共四人,哥哥孙策,字伯符,三弟孙翊,字叔弼,四弟孙匡,字季佐。兄弟四人的字正好是“伯仲叔季”。

他江东的基业基本是父兄替他打下来的,而当他哥哥孙策平定诸郡时他只有15岁。公元200年孙策逝世,孙权继任江东地盘。孙权通过大规模屯田,依赖世族势力,奠定了江东雄厚的实力基础。公元234年孙权派诸葛恪率军对山越进行围剿。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字词翻译

孙权,字仲谋。兄长孙策已经平定诸郡,当时孙权年仅十五岁,(孙策)以(之,指孙权)为阳羡县长。郡察(孙权)孝廉,州举(孙权)茂才。

孙策求学原文及翻译

没有。

孙策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稷下学宫春秋战国时代的产物,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孙策传翻译

孙权,字仲谋。他的兄长孙兄策平定江东诸郡时,他才十五岁,就被任命为阳羡县令(不满一万的县令称长)。

吴郡太守推荐他为孝廉,扬州刺史推举他为茂才(秀才)。建安五年,孙策去世,把政事交给孙权,孙权哭泣还没有停息,孙策的长史张昭对孙权说:“孝廉,现在难道是痛哭的时候么?古时周公立法而他的儿子伯禽却没有遵守,这不是伯禽要违背父亲,而是当时不能实行。

况且如今犯法作乱的好人相互争逐,凶如豺狼的强人布满道路,(您)竟然还要哀悼兄长,顾全礼法制度,这好比是开门迎接强盗,不可以认为是仁义。”

于是就让孙权换去丧服扶着他上马,让他出去巡视军队。

这个时候,孙氏只占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并且深入险要的地方还没有完全服从,天下英雄豪杰分布在各个州郡,投奔和借住在江东的中原人士,以江东政权的安危来考虑留下还是离去,还没有结成稳固的君臣关系

孙权传全篇翻译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选自《东坡乐府笺》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

注释

  ①聊:姑且。   ②狂:豪情。“左牵黄,右擎苍”,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黄,黄犬。苍,苍鹰   ③锦帽貂裘:头戴锦蒙帽。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④千骑:古代一人一马成一骑,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⑤卷平冈: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⑥为报:为了报答。 ⑦倾城:万人空巷,倾城而出。   ⑧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⑨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尚,更。   ⑩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⑾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定。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满月,圆月。   ⑿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2]   ⒀密州:今山东诸城。   ⒁太守:指苏轼自己。   ⒂尚:更。   ⒃霜:白。

译文

  让年老的我姑且发一发少年的狂热,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的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三国志孙权翻译

三国志吕蒙传原文: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后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权统事,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薄者,欲并合之。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滕,及简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

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以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后关羽讨樊,稍撤备兵。蒙遂到南郡,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荆州遂定。

翻译:

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人。少年时南渡长江,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的部将,多次讨伐山越族。吕蒙十五六岁时私自跟随邓当去攻击敌军。当时邓当部下一个官吏认为吕蒙年纪小而轻视他,说:“那小子有什么能耐?这是想拿肉来喂老虎而已”。

后来有一天与吕蒙相见时又侮辱他。吕蒙非常愤怒,拔出刀就杀了那个小吏,然后逃走。后来通过校尉袁雄去自行投案,袁雄趁机替他说情,孙策召见了他,觉得他非同寻常,就接纳他并安置在自己身边。

几年后,邓当去世,张昭举荐吕蒙代替邓当,任命为别部司马。孙权主事时,考虑到一些小将兵员少而费用不足,要合并他们。吕蒙暗中借了一笔钱,为士兵们做了大红色的衣服和护具,等到检阅的那天,吕蒙的部队队列整齐威武,孙权见了非常高兴,于是就给吕蒙增补了兵员。

吕蒙跟随孙权征讨黄祖,黄祖命令都督陈就率领水军迎战。吕蒙率领前锋亲自将陈就斩首,将士们乘胜进攻黄祖的城池。黄祖听说陈就被杀了,就弃城逃跑,兵士们追击并捉到了他。孙权说:“这次战事的成功,是由于先斩获了陈就。”

于是晋升吕蒙为横野中郎将,赏赐一千万。当时吕蒙的军营与成当、宋定、徐顾的军营靠近,这三位将军战死之后,子弟幼弱,孙权想把他们的军队全部合并给吕蒙。吕蒙坚决推辞,并上书说,徐顾等将军都为国家的事情辛勤操劳,他们的子弟虽然还小,但不能废弃。

吕蒙三次上书,孙权才答应了。于是吕蒙又给这三位将军的子弟选择老师来辅导教育他们。他为人操心办事大都是这样。

后来关羽征讨魏国的樊城,逐渐撤掉南郡的守兵。吕蒙于是便来到南郡,进占了江陵城,俘获了关羽和其他将士的全部家眷,都对他们进行了安抚慰问,下令军中不得干扰冒犯百姓,不能索要任何财物。

吕蒙部下一个兵士,是汝南人,拿了居民家一个斗笠,用来覆盖铠甲,铠甲虽然是公物,吕蒙还是认为他犯了军令,不能够以同乡的关系而废除法令于是流着泪杀了他。于是军中震惊,道路上有什么丢弃的东西,都没人敢捡取。

吕蒙早晚让亲近的将士慰问抚恤老人,问他们缺少什么,生病的看病给药,挨饿受冻的送衣送粮。把项羽府内所藏的财物都封闭起来等待孙权到了之后处理。荆州便平定下来。

扩展资料: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和称赞。

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文采斐然

《三国志》整体上的文采虽略逊一筹,却也不乏精彩的描写。

比如赤壁之战,陈寿将相关史料分别放置在《蜀书·诸葛亮传》,《蜀书·先主传》,《吴书·吴主传》,《吴书·周瑜传》,《吴书·鲁肃传》等几个纪传中,通过各有侧重的描写,把赤壁之战渲染的有声有色,尤其是其中吴蜀双方,各自君臣之间的对话,非常传神。

后避乱寿春,孙策见而异之翻译

三国,上承东汉,下启晋朝。从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也有说从公元184年到公元280年),持续60年。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孙吴三个主要政权。

黄巾之乱动摇东汉统治,引发群雄割据

东汉末年,十常侍祸乱朝政,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弱,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天灾加人祸压的百姓喘不过气。

张角凭借自身医术救治百姓,并创立太平道教,用宗教笼络人心。受苦受难的百姓们有很多喝了张角的药水治好疾病的,纷纷加入太平道教。太平道教快速发展起来,散落在全国的教众有几十万人。张角将教众统一起来,为起义做准备,意图推翻汉朝,建立自己的政权。

184年,逢大旱,许多地方粮食绝收,而朝廷税赋不减。加上朝廷卖官爵,致使官吏腐败,大肆搜刮百姓。官逼民反,张角与信众相约造反,起义军头绑黄巾,因此称“黄巾起义”。起义军烧毁官府,四处劫掠,一个月内,起义军就席卷全国七州二十八郡(汉朝共设十三个郡)。一时之间,州郡失守,官吏逃亡,东汉中央政府震惊。

汉灵帝闻讯急忙调兵遣将与张角军周旋,有大将军何进、名将皇甫嵩、朱儁、孙坚等人,但初战汉军并未成功,黄巾军势如破竹。后来皇甫嵩被围,用火攻击黄巾军,使黄巾军大乱,恰逢曹操赶来援助,皇甫嵩、朱儁和曹操三面夹击,斩杀黄巾军数万人,汉军大胜。经过10个月的激战,黄巾起义才被平息。

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天下大大小小的起义浪潮已经掀起,接连的起义使汉室朝廷疲于应对,汉室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中。

188年,黄巾余部再次发动起义。为了快速平定叛乱,汉灵帝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将部分刺史改为州牧,让其拥有地方军政大权,以便加强实力进剿起义军。

汉灵帝下放权力的政策,导致地方军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朝廷无力约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东汉朝廷名存实亡,为三国拉开了序幕。

宦官与外戚争权,引董卓进京

189年,汉灵帝去世,年仅14岁的皇子辩继位,史称东汉后少帝。刘辩年幼,其母何太后和舅舅何进掌权。

汉灵帝去世之初,宦官蹇硕等意图杀害何进,改立刘辩的弟弟刘协。刘辩继位后,何进与袁绍等人密谋除去十常侍,但遭到何太后的反对。何进听从袁绍的建议召凉州董卓带兵入京,迫使何太后同意。宦官们先发制人,杀死何进。何进的部下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兵入宫杀宦官,张让等人挟持刘辩和何太后等人出宫避乱。董卓打听到少帝在北芒山,急忙率兵前往,立下救驾大功。何进的余部都归属董卓,他又诱使吕布杀丁原,夺其兵马,招揽吕布入麾下,实力大增。此后,董卓权倾朝野。

为了树立威望,董卓废掉刘辩,另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

要说掌握朝政大权,就连皇帝的废立都有董卓说了算,他的威望已经够足了,可是董卓还不满足。紧接着他又毒杀何太后,趁何太后下葬,偷取了汉灵帝墓中的珍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董卓部下的士兵在洛阳城内劫掠富户,奸淫妇女,如此倒行逆施,而董卓却放任不管。不少朝臣被董卓害死,卢植、袁绍、袁术、曹操等逃出洛阳避祸。

群雄讨伐董卓,却各怀心思

在董卓的暴力统治下,人人自危。张扬、曹操、卫兹等人都在地方招兵买马,试图对抗董卓。190年,东郡太守乔瑁假借朝廷三公之名向各地发檄文,共同讨伐董卓。十一路地方军加入,当中包括: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因为袁绍家族中四世三公,威望最高,因此大家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史称“关东军”。

关东军声势浩大,董卓闻讯连忙派人杀死刘辩,以防关东军与刘辩联手,随后,又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洛阳几百万居民都被迫迁徙,因饥饿、踩踏和劫掠致死的人不计其数。董卓留在洛阳毕圭苑,罗织罪名杀戮劫掠富户,并焚毁洛阳城,气势宏伟的洛阳都城变为了废墟。

关东联军虽然兵力足,但各自都畏惧董卓势大,没有人愿意打先锋。只有曹操(张邈部下)率兵与董卓大将徐荣交战,但曹操兵太少,很快被打败,曹操也被剑射伤,差点丧命,此后,曹操转投袁绍。

另一方面,孙坚杀了荆州刺史和南阳太守,投靠袁术。孙坚屯兵梁东、遇上了徐荣的军队,孙坚大败,大多病将被俘虏或杀害。

屯兵河内的王匡困,还没有出兵,就被董卓军从后方攻击,死伤惨重。

同年,董卓派胡珍、吕布等率军攻击孙坚,因董军内部不和,孙坚大胜,斩杀都督华雄等人。后来董卓拉拢孙坚不成,亲自率军与孙坚作战,董卓大败。

孙坚又攻入洛阳城,打败吕布,董卓败走长安。

联军多数都持观望状态,只是设宴聚会,一起吃喝玩乐。他们名义上是讨伐董卓,实际上是互相打探势力,准备寻机壮大自己。 因此,结下不少仇怨。待军粮耗尽,便各自领兵回自己的地盘了。

联军中也出现内讧,如刘岱杀乔瑁;袁绍设计夺韩馥的冀州并与公孙瓒交战;袁术与刘表交战(就是在与刘表交战中,孙坚中伏战死);袁绍、袁术兄弟决裂;群雄间明争暗斗。诸侯间的斗争由此加剧,弱肉强食,割据混战全面展开。

军阀混战,曹操脱颖而出

自董卓入长安后,统治更加暴敛,司徒王允和吕布联合将其杀死。不久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又杀死王允,他们控制朝廷长达四年。195年,李傕、郭汜内斗,汉献帝历经磨难逃回洛阳,曹操派人将汉献帝迎至许昌,此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率先平定关中。

孙坚死后,儿子孙策带领孙坚旧部在江东征战,最终割据江东,与刘表对峙。

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后来被曹操及刘备攻灭。

这时期各军阀混战,实力最强的是袁绍与曹操。袁绍占据青、冀、幽、并四州,雄霸河北,曹操先后破袁术、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控制兖、豫、徐三州、部分司隶、雍州等中原地区。

200年,袁曹之间爆发了官渡之战。曹操通过此战大败袁绍,消灭了袁氏势力。此后,曹操又平定辽东,远征乌桓,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地区。同年,孙策统一江东后去世,将江东权力交给了弟弟孙权。

孙刘联合对抗曹操

曹操统一北方后,积极准备南下,试图先灭刘表,再顺江而下灭孙权,从而一统天下。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献《隆中对》。

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刘表病死,继任的刘琮投降。屯兵樊城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赶快率军离开新野南下江陵。曹操率军追杀刘备,刘备被逼得抛妻弃子,仅带诸葛亮、张飞等十余骑逃跑。

在刘备被追得落荒而逃时,孙权派鲁肃来找刘备商讨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出使江东,结盟符合双方利益,孙刘一拍即合。

赤壁一战定天下

208年,孙坚以程普和周瑜为都督,领兵三万,与刘备率领的两万兵马结成孙刘联军,曹操率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双方在赤壁相遇。

当时曹军中瘟疫蔓延,死伤很重。加上原来的北方将士与后来加入的荆州军磨合不够,一对战,曹军就出现败迹。由于曹军多数来自北方,不习惯坐船,因此将舟船连在一起,人在船上如在平地一样可以行走。周瑜的部下黄盖看出了破绽,建议用火攻,被周瑜采纳,这就是著名的“火烧赤壁”。曹军被烧死和淹死的人不计其数,孙刘联军趁势追击曹军,曹军被迫败逃,途中又遇大雨,有一多半将士因饥饿、踩踏、瘟疫等致死。

曹操败退荆州后,害怕因赤壁之战的失利,导致北方根据地不稳,他部署大将曹仁、徐晃、满宠等人,以“六军”守卫荆州,而自己则回到北方。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胜,曹军损失惨重。曹操在短时间内再没可能集结这么大的兵力,以绝对优势统一天下,而孙权和刘备趁机快速发展壮大。因此,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孙刘势力快速扩张

赤壁之战后,又爆发了南郡之战。208年—209年,盟军与曹军展开了对兵家必争之地荆州的争夺。盟军以周瑜、刘备为主帅,参战将领有有程普、关羽、张飞、甘宁、凌统、吕蒙等,曹军以曹仁为主帅,参战将领有徐晃、满宠、李通等。

周瑜领东吴兵马与曹仁对战,关羽率军阻止各路支援的曹军,刘备率赵云等攻占了江南四郡。南郡之战盟军获得了胜利,周瑜任南郡太守,把南郡南岸分给刘备,刘备屯兵南岸的公安。

南郡之战中,荆州被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和长江以北的江夏郡,孙权得到长江以南的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刘备得到长江以南的南郡、以及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

南郡之战后,周瑜提出取蜀,并张鲁,联马超,再以襄阳为根据地蚕食曹操,北方可图的战略。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的伐益州的战略,然而周瑜在返回江陵的途中染病去世。

周瑜去世后,刘备向孙权请求借东吴所在的南郡,图谋发展。在鲁肃的建议下,孙权将南郡借给了刘备,目地是让刘备壮大实力对抗曹操。

另一方面曹操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两年后重整兵马平定马超、韩遂的西北联军。自此,西北后方稳固。

211年,益州牧刘璋请刘备入蜀对抗张鲁,并供应刘备钱粮军需。“刘备借荆州”后,正在想方设法攻取益州,做梦都没想到会有这种好事,立即同意了。刘备入蜀后,不打张鲁,反而攻伐刘璋,逼得刘璋投降,刘备夺取益州。同年,曹操攻伐凉州,逐马超、破韩遂,凉州基本平定。

刘备得了益州后,孙权就派人去讨还荆州。孙刘双方为此剑拔弩张,215年,孙权派吕蒙攻取荆州东部3郡。曹操趁机进取汉中,刘备担心益州失守,向孙权请和。孙刘双方重新划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三郡以东属于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于刘备,刘备和孙权各占三郡。曹操占领汉中,孙权趁机攻合肥,差点被张辽生擒。

218年,宛城百姓造反,并联合驻守荆州的关羽,曹仁前往平叛。219年,刘备与曹操争汉中,刘备部下大将黄忠斩杀曹将夏侯渊,曹操亲率大军争汉中,被赵云在汉水劫去粮草,曹操只得退兵,刘备夺回汉中。同年,关羽到襄樊进攻曹仁,包围樊城。曹操派于禁带3万人救援,当时正遇汉水泛滥,关羽利用汉水暴涨的机遇水淹七军,逼降于禁,斩获庞德。此后,许都以南的山贼、曹魏在荆州的刺史以及南乡太守等都投靠关羽,关羽威震华夏。连曹操想要迁都避其锋芒,被司马懿等人劝阻。曹操亲率大军袭击关羽,并联合孙吴偷袭荆州,最终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部下杀害。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孙吴。

三家归晋

蜀汉

蜀汉:221年—263年,享国43年,历任两代帝王。蜀汉在三国中势力最弱,主要控制益州。

蜀汉的奠基人是刘备,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后裔。刘备的出道是从黄巾起义开始,因镇压黄巾起义立功,获得官位,后来参与讨伐董卓,不断发展壮大。

221年,刘备得知曹丕称帝后,以汉室承继者身份在成都称帝。222年,张飞被杀。刘备称帝后,打着为关羽报仇的名义亲自率兵讨伐孙吴。汉军深入吴地,但最后被孙吴新锐陆逊用火攻打败,战败后,刘备退至永安,史称“夷陵之战”。夷陵之战中,冯习、沙摩柯等将领阵亡,蜀汉损失惨重。

223年,刘备在永安病逝,儿子刘禅继位,令诸葛亮开府治事。

诸葛亮在世时,刘禅谨遵父命,事无巨细,都交由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派邓芝去东吴巩固吴汉同盟,一面安抚百姓,将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富民强,蜀汉政权平稳过渡。225年,诸葛亮亲自率军七擒南蛮王孟获,使孟获心服口服,自此南蛮归顺蜀汉,蜀汉领土扩张。此后,诸葛亮积极准备北伐。228年—234年间,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因种种原因北伐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也以攻为守,使得曹魏无暇攻击蜀汉。234年,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临终前向刘禅举荐蒋琬接任。

234年—246年,蒋琬辅政,246年,蒋琬去世。同年,董允去世,刘禅以陈祗接替董允,陈祗支持姜维北伐。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董允在世时,一直牵制着黄皓,使他无法掌权,但陈祗不排挤黄皓,黄皓开始干政。246—253年,费祎辅政,253年,费祎被刺客刺杀。蒋琬和费祎辅政期间,遵循诸葛亮的治国方略,将蜀汉内政治理得很好,在238—262年间,姜维十一次北伐,胜多败少。

258年,陈祗去世,黄皓势力坐大,排挤大将军姜维,朝中有很多大臣依附黄皓。姜维见黄皓玩弄朝政,上书刘禅将他处死,刘禅只是让他给姜维赔罪了事。姜维见黄皓在朝中的势力盘根错节,不敢回成都,于是请求到沓中屯田。朝廷内外不和,蜀汉根基动摇。

262年,曹魏大将军司马昭制定先灭蜀再顺江灭吴的战略,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前往关中整军备战。

263年,姜维得知钟会在关中备战,上书刘禅调遣张翼、廖化防御要害。而黄皓迷信巫术,他告诉刘禅敌军最终不会来,刘禅听信。直到魏军派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刘禅连忙派张翼、廖化支援,但战机已经错过,汉中要道没有严加防守,致使曹军长驱直入,汉中很快被攻破。姜维将钟会率领的10万主力军阻挡在剑阁,而邓艾抄小路偷渡至绵竹打败诸葛瞻,兵锋直指成都。刘禅一边调军支援成都,一边召集大臣商议,谯周力主投降,最终投降派占了上风。

263年,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姜维想借钟会和邓艾之手复国,但计划泄露,姜维、钟会、邓艾全部被杀。

曹魏

曹魏:220年—266年,享国47年,历任五代帝王。曹魏在三国中势力最强,主要控制九州,占据中原核心地区。

曹魏的奠基人是曹操,曹操以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能力从东汉末年的群雄中脱颖而出,但没能一统天下。220年,曹操因病去世,世子曹丕继位。曹丕看时机成熟,便迫使汉献帝禅位,代汉称帝,史称魏文帝。魏文帝注重经济和教育,使魏国经济繁荣,国力进一步增强。政治上,曹丕大权独揽,鉴于西汉藩王作乱以及东汉宦官与外戚专权,曹丕严控外戚和宦官权力,削夺藩王实权。这一系列措施,使曹魏自始至终没有遭遇外戚与宦官专权的危机,但也使司马氏篡权时,曹氏宗亲只能眼睁睁看着,而没有实力抗衡。外交上,魏文帝恢复了中原对西域的统治,又多次击败鲜卑,但三次大举伐吴,都无功而返。

226年,曹丕去世,儿子曹叡即位,史称魏明帝。

魏明帝在位期间,司马懿斩杀受诸葛亮引诱准备投降的孟达,诸葛亮五次北伐,孙权先后攻江夏、襄阳、合肥等地,魏明帝重用名将曹真、张郃和司马懿等名将作战,阻止蜀汉与孙吴北进,还派田豫等名将与鲜卑轲比能作战。235年,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对魏的威胁减弱,同年轲比能被曹魏刺客所杀,北疆安定。魏明帝晚年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蜀汉后主刘禅看出这是败亡征兆,令蒋琬为大司马,开府治事,寻机北伐。238年,曹叡派司马懿平定辽东,同年,曹叡病重。

239年,魏明帝立年仅8岁的养子曹芳为太子(魏明帝儿子都早夭),同日去世。曹芳继位,曹爽和司马懿辅政。

曹爽擅权专政,连郭太后都被软禁,司马懿则韬光养晦。 起初司马懿被曹爽排挤,司马懿装病避乱,暗中积蓄实力准备消灭曹爽。249年,曹爽陪曹芳到高平陵祭祀魏明帝,蓄谋已久的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并以谋反之罪将曹爽兄弟及亲信诛杀,曹氏宗亲被清除。此后,司马氏家族掌控朝政。高句丽被打败,朝鲜半岛半数并入曹魏版图。251年,司马懿镇压淮南王凌之乱(“淮南三叛”之一),同年病逝,儿子司马师接替掌权。司马师掌权期间,选贤任能,魏国上下安稳。

254年,许允等人与曹芳谋划诛杀司马师,但没有成功。司马懿上书太后,废黜曹芳,立曹据(曹操之子),在郭太后的一再坚持下,改立曹髦(曹霖之子,曹丕之孙)为帝。

255年,镇东大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在寿春起兵讨伐司马氏(“淮南三叛”之一),孙吴也派丞相孙峻领兵支援,司马师亲率10万大军征讨,大破淮南军,毋丘俭被杀,文钦逃往孙吴。平叛不久,司马师病逝,临终前将权力交给弟弟司马昭。从此,司马昭执掌朝政大权。同年,孙峻率大军攻寿春,被诸葛诞击败。

260年,曹髦因不满司马昭专权,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曹髦准备与王经等人共同讨伐司马昭, 王沈、王页转身就将消息透露给了司马昭。曹髦率亲信讨伐司马氏,最终被司马昭亲信贾充派的刺客成济杀害。曹髦死后,司马昭诛杀成济三族,又逼迫郭太后下旨褫夺曹髦皇帝封号,废为庶民。

260年,曹髦被杀,司马昭令立曹奂(曹操之孙)为帝,史称魏元帝。曹奂没有任何实权,只是一个傀儡皇帝。

263年曹魏派钟会、邓艾、诸葛绪等人攻伐蜀汉,蜀汉被灭。

265年,司马昭病逝,其子司马炎掌权,并逼迫曹奂禅位,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东吴

东吴:229年—280年,享国52年,历任四代帝王。东吴在三国中势力居中,主要控制东南方的扬州、交州、荆州。

东吴的奠基人是东汉末年的割据军阀孙坚,孙坚在与刘表交战中战死。孙坚死后,儿子孙策统一江东。孙策英年早逝,临终前安排弟弟孙权执掌江东。

孙权先稳定江南局势,又在赤壁之战中与刘备联合击败曹操,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229年孙权称帝,此后多次对外征讨,但多数都是无功而返。241年,孙吴太子孙登去世,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同时册封了四子孙霸为鲁王。太子和鲁王待遇不相上下,致使鲁王萌生了夺嫡之心,拉帮结派陷害太子,朝中大臣也分为两派,史称“两宫之争”。最终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孙权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因这次宫变牵连致死或致罪的官员有很多,名将陆逊也在此后不久郁郁而终。孙吴开始走向率落。

孙吴内乱

252年,孙权病逝,年仅10岁的太子孙亮继位,由诸葛恪、孙弘、孙峻等辅政。

曹魏趁孙权病逝之机,出兵15 万,兵分三路进击东吴,其中东路军司马昭为都督,统兵7万直逼东兴,史称“东兴之战”,孙吴以诸葛恪为统帅,领兵4万迎击魏军,魏军惨败。253年,诸葛恪又出兵伐魏,因为瘟疫蔓延,导致损兵折将惨重、无功而返。以诸葛恪专政为由,孙峻联合孙和杀害诸葛恪,此后孙峻专政。

孙峻比诸葛恪更加专权跋扈,官员和百姓敢怒不敢言。孙峻掌权三年后病逝,将权力交给堂弟孙綝,孙綝惨无人道,肆意杀戮朝中重臣。孙亮与全皇后的父亲等人密谋除掉孙綝,秘密泄露,孙亮反被废黜。

孙亮被废后,孙綝迎立孙权第六子孙休即位。孙綝与其兄弟擅权专政,不久孙休联合张布等人杀死孙綝。孙休在位期间,重视教育和农事,但没有改变孙吴江河日下的处境。

264年,孙休病逝,孙吴内外交困,而太子年幼,大臣们谋立年长的孙皓(孙和的儿子)为帝。

孙皓继位初期,善待百官和百姓,然而没过多久就本性暴露,骄奢淫逸、残虐无道。因陆逊之子陆抗、侄子陆凯等重臣的全力支撑才使孙吴勉强维持。然而孙皓不顾江东局势以及众臣的反对,执意发动对外战争,致使孙吴处境更加艰难。271年,陶璜收复交趾,平定了交趾叛乱。272年,西陵督步阐叛吴降晋,陆抗率兵讨伐,迅速击败救援步阐的晋军,西陵城被攻克。西陵之战后,孙皓更加穷兵黩武,多次对晋发动战争,孙吴国力消耗严重。

279年,晋武帝司马炎下令,以贾充为都督,兵分六路大举伐吴。由于孙吴上下离心,军事意见行动不一致,以至于节节败退。

280年,孙皓投降,西晋实现了统一。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翻译

关于三国,有些内容虽然没有讲故事精彩,也没有开脑洞有趣,但很有介绍的价值。

这便是汉末三国的背景知识。

单独看这些知识,也许不觉得有什么价值。但您可以将他们保存起来,在读三国故事,研究三国问题时作为参考。

本期为您勾勒——汉末三国历史年表!

184年

黄巾之乱爆发。

凉州之乱爆发。

何进出任大将军。

张角病死。

董卓参与讨伐凉州叛军。

董卓、曹操、孙坚、刘备参与镇压黄巾军。

186年

孙坚参与讨伐凉州叛军

187年

曹操拒绝出任东郡太守。

孙坚任长沙太守。

188年

汉灵帝设立西园八校尉。八校尉之首宦官蹇硕,位在大将军何进之上。西园八校尉中,袁绍排名第二,曹操排名第四。

黄巾余党在各地骚乱,刘焉提议恢复州牧。

朝廷任命刘焉为益州牧。

189年

汉灵帝驾崩。

何进杀宦官蹇硕。

十常侍杀何进。

袁绍、袁术杀十常侍。

董卓入京,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经徐荣推荐,董卓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后公孙度自封为辽东侯。

袁绍、袁术、曹操逃出洛阳。

190年

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各路诸侯拥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

曹操被袁绍表奏为代理奋武将军。

董卓焚洛阳,向长安转移。

董卓部将徐荣击败曹操。

袁术表奏孙坚拜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孙坚依附于袁术。

191年

董卓部将徐荣击败孙坚。

孙坚重整旗鼓击败董卓军胡轸、吕布,斩杀华雄,攻入洛阳,得传国玉玺。

董卓进入长安。

袁绍夺得冀州。

曹操破黑山贼。

曹操经袁绍推荐出任东郡太守。

刘备经公孙瓒提拔为平原国相。

孙坚在攻打刘表时中箭身亡,享年36岁。

192年

袁绍在界桥之战大败公孙瓒。

王允指使吕布刺杀董卓。

李傕、郭汜犯长安,杀王允,败吕布。

兖州刺史刘岱战死。

经鲍信、张邈推举,曹操出任兖州牧。

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壮大。

曹操助袁绍击败公孙瓒、陶谦。

193年

曹操大破袁术、南匈奴及黑山贼。陶谦进犯兖州,遭曹操报复,连下徐州十余城。

袁术退出北方,转而经营淮南。

公孙瓒杀害大司马、幽州牧刘虞。

194年

刘备援助北海相孔融。

曹操之父曹嵩被陶谦部将所杀。曹操再攻徐州。刘备援助陶谦。

张邈、陈宫迎接吕布为兖州牧,曹操回师兖州。

刘焉病亡,刘璋继任益州牧。

陶谦病亡,刘备领徐州牧。

195年

曹操三败吕布,夺回兖州。

吕布投奔刘备。

袁术部将孙策攻江东,大败扬州牧刘繇。

李傕、郭汜内讧,汉天子刘协东逃。

196年

曹操迎汉帝至许昌,“奉天子以令不臣”。

袁术攻刘备。

吕布背叛刘备占领徐州。

刘备向吕布投降。

197年

袁术在寿春称帝。

孙策脱离袁术势力。

张绣降而复叛变,曹操遭遇“宛城惊变”, 典韦、曹昂、曹安民战死。

郭汜被部下所杀。

198年

曹操派兵剿灭李傕。

刘备遭吕布猜忌,战败后投奔曹操,被曹操表奏为左将军,领豫州牧。

曹操擒杀吕布,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

199年

公孙瓒败亡。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张绣投降曹操。

孙策、周瑜纳江东二乔。

曹操派刘备截杀袁术,袁术败亡。

刘备脱离曹操,再占徐州。

200年

董承暗杀曹操的“衣带诏”计划被破获。

刘备为曹操所败,投奔袁绍。关羽投降曹操。

孙策平定江东,曹孙两家结为姻亲。

孙策遇刺身亡,享年25岁。孙权继位。

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大战爆发。

曹操以少胜多,袁绍实力大损。

关羽斩颜良后挂印封金,寻找刘备下落。

张鲁占领汉中。

201年

曹操在仓亭之战中大败袁绍,袁家就此一蹶不振。

刘备投奔刘表。

202年

袁绍病亡。

刘表军客将刘备火烧博望坡,击败夏侯惇。

203年

孙权讨伐荆州牧刘表部下——江夏太守黄祖。

204年

曹操平定冀州。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

曹操平定并州。

207年

曹操北征乌桓,斩杀蹋顿单于,赎回蔡文姬。

郭嘉病亡,享年37岁。

公孙康杀袁绍二子。

刘禅出生。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

208年

曹操任丞相。孙权击杀黄祖。

曹操南征刘表。

刘表病死,刘琮继位。曹操杀孔融。

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南逃(长坂坡之战)。

赤壁之战爆发。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刘备表奏孙权代理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209年

孙权久攻合肥不下,撤军。

刘备占荆州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

庞统出仕于刘备,经鲁肃、诸葛亮推荐,获刘备重用。

刘备与孙权之妹结亲。

刘表长子刘琦病亡。刘备任荆州牧。

周瑜在关羽隔绝北道,张飞冲锋陷阵的配合下击退曹仁,夺得南郡大部(不含襄阳)。

公孙康自卫反击高句丽王国,攻破其都城,威震东北亚。

高句丽王国迁都丸都山城(今吉林省集安市)。

210年

曹操发布招贤纳士宣言。铜雀台落成于邺。

刘备前往京口会见孙权,求借荆州。

周瑜提议扣押刘备,遭到孙权拒绝。。

周瑜去世,享年35岁。鲁肃继任后,劝孙权将南郡江陵城借与刘备作为刘备北伐的出口。双方第一次瓜分荆州。

公孙康设置带方郡(今属朝鲜黄海北道)。

孙权谋取交州。

211年

交州无冕之王,交趾太守士燮归附孙权。

曹操在潼关之战中击败马超、韩遂。

刘备入川。刘璋表奏刘备为大司马兼领司隶校尉。

212年

汉帝赐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

荀彧死亡,享年49岁。

孙权迁都于秣陵并改名为建业(今南京)。

曹操在濡须口与孙权会战。

刘备对刘璋采取军事行动。

213年

曹操进爵为魏公,加九锡。

马超攻占凉州治所冀城,后被王异等人驱逐。

214年

孙权攻破皖城。

庞统战死,享年35岁。

马超先投张鲁后投刘备,刘璋投降,刘备自领益州牧。

曹操杀伏皇后及其所生皇子。

215年

曹操次女曹节被立为大汉皇后。

孙权讨要荆州,孙刘两军对峙。

曹操西征张鲁。

刘备迫于曹操威势,与孙权谈判,双方沿湘水划界——江夏郡、桂阳郡、长沙郡归孙权,南郡、武陵郡、零陵郡归刘备。

孙权二攻合肥,被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张辽、乐进、李典击败。

张鲁投降。

张飞在巴郡击破曹军。

216年

汉帝封曹操为魏王。

曹操扣留南匈奴单于,将匈奴分为五部。

217年

曹操南征孙权。

孙刘联盟的维系者——鲁肃病逝,享年45岁。

经吕蒙建议,孙权向曹操请降,孙曹两家再次结为姻亲。

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

司马朗病亡,享年46岁。

218年

曹彰大破乌桓。鲜卑轲比能投降。

219年

曹仁平定侯音之乱。

刘备军在定军山之战中斩杀夏侯渊,又击退曹操亲自率领的援军。

刘封、孟达攻占上庸。

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为前将军,马超为左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黄忠为后将军。

关羽降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魏讽谋袭邺城失败。

孙权背叛孙刘联盟,吕蒙白衣渡江。

220年

关羽走麦城。刘备失去荆州所有领土,《隆中对》战略破产。

吕蒙死亡,享年41岁。

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为魏王和大汉丞相。夏侯惇病亡。

曹丕派夏侯尚、徐晃攻上庸,孟达投降,刘封退走。

曹丕篡汉称帝,封刘协为山阳公。

法正病逝,享年44岁。

黄忠病逝。

221年

刘备称帝。孙权迁都于武昌(古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

张飞为部下所杀。

刘备誓师伐吴。

孙权向曹丕称臣,受封为吴王、加九锡、大将军、领荆州牧。

曹丕封孔子嫡系子孙为宗圣侯。

甄夫人被曹丕赐死。

曹真大破诸胡联军。

222年

张辽病故,享年53岁。

西域诸国向曹魏朝贡。

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元气大伤。

孙权拒绝派长子孙登为质,曹丕发兵攻吴。

蜀吴恢复外交关系。

马超病故,享年46岁。(一说223年1月)

223年

曹仁病逝,享年55岁。

曹彰暴亡。

贾诩病逝,享年76岁。

吴军击退来犯魏军。

刘备驾崩于白帝城,刘禅继位。

蜀吴重新结盟。

雍闿、孟获反叛蜀汉。

224年

曹丕亲征孙权,进军广陵遭挫。

鲜卑轲比能入侵河北。

225年

魏军击败轲比能。

诸葛亮南征。雍闿死,孟获投降。

曹丕再次御驾亲征,进兵广陵,受挫。

226年

曹丕驾崩,曹睿继位。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辅政。

孙权向江夏、襄阳出兵失败。

士燮病逝,享年89岁,孙吴开始直接统治交州。

227年

诸葛亮上《出师表》。

孟达叛魏。

228年

司马懿斩孟达。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姜维降蜀。

马谡失街亭。

周鲂诈降诱魏攻吴,陆逊在石亭之战中大破曹休。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受挫于与陈仓守将郝昭之手。

公孙康之子公孙渊推翻叔父公孙恭上位。

229年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攻下武都、阴平二郡。

孙权称帝,迁都建业。拜陆逊为上大将军,诸葛瑾为大将军。

大月氏王波调被封为亲魏月氏王。

230年

孙权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

曹真伐蜀,失败。

曹魏修筑合肥新城。

231年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对战司马懿,粮饷耗尽而退。

232年

孙权与公孙渊互派使者。

曹植病逝,享年40岁。

233年

孙权遣使封公孙渊为燕王。

公孙渊斩杀吴国使者,魏国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

孙权三征合肥,失败。

234年

汉献帝刘协去世,享年53岁。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相持不下。

孙权率大军四攻合肥,失败。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3岁。

魏延、杨仪决裂,魏延被杀。

蒋琬任尚书令,杨仪赋闲。

235年

杨仪被费祎告发后死于狱中。蒋琬任大将军,费祎为尚书令。

魏国派刺客暗杀鲜卑轲比能。

236年

张昭病逝,享年80。

高句丽王斩杀吴国使者,送首级于魏。

237年

魏国派毌丘俭讨伐叛魏独立的公孙渊失败,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魏明帝下令打造海船。

238年

魏明帝派刘昕、鲜于嗣从海路,司马懿从陆路讨伐公孙渊。高句丽派兵增援魏国。

司马懿平定辽东,杀公孙渊。

高句丽王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辽东西部。

日本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亲魏倭王”。

蒋琬升任大司马,开府治事。

姜维第一次北伐(配合蒋琬),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239年

曹睿驾崩,曹芳继位。曹爽、司马懿辅政。

240年

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

魏国带方太守遣使赴倭。

241年

孙权兵分四路伐魏失败。

孙权第一任太子孙登病故,享年32岁。

诸葛瑾病故,享年67岁。

242年

孙权出兵海南岛。

孙权立孙和为太子,立孙霸为鲁王,引发“二宫之争”。

243年

费祎任大将军,录尚书事。

吴国丞相顾雍病逝,享年75岁。

244年

陆逊出任吴国丞相。

魏国大将军曹爽伐蜀,姜维第二次北伐(配合费祎)。魏军伤亡惨重。

魏国幽州刺史毌丘俭等将领向高句丽发动反击。魏军以少胜多,摧毁高句丽首都——丸都山城。高句丽东川王千里逃亡。

245年

陆逊因陷入“二宫之争”,屡遭斥责,忧愤而死。享年62岁。

魏军再征高句丽,悉数告捷,毌丘俭刻石纪功并凯旋。(该石碑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246年

蒋琬去世,姜维升任卫将军,录尚书事。

247年

姜维第三次北伐,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

新任带方太守遣使赴倭。

倭国内乱,卑弥呼向带方郡求助。

248年

高句丽东川王死。

249年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

夏侯霸降蜀。姜维第四次北伐,双方互有胜败。

倭国新任女王遣使向魏国入贡。

250年

孙权废太子孙和为庶人,赐死鲁王孙霸,立孙亮为太子。

姜维第五次北伐,与郭淮战平。

251年

魏国太尉王凌密谋另立中央(淮南一叛),被司马懿平定。

司马懿病亡,享年72岁。司马师继承司马懿权力。

252年

孙权驾崩,太子孙亮继位。

吴国太傅诸葛恪修筑东兴堤.

吴将丁奉雪中奋短兵,诸葛恪在东兴之战中击败来犯魏军。

253年

费祎遇刺身亡。

诸葛恪兴兵二十万伐魏,受挫于合肥新城。

姜维第六次北伐,包围南安,粮尽退兵。

孙峻杀诸葛恪,权倾朝野。

254年

司马师破获中书令李丰、国丈张缉、太常夏侯玄的政变计划,废曹芳,立曹髦为帝。

姜维第七次北伐,斩魏将徐质。

吴国宗室孙英(故太子孙登次子)谋杀孙峻未果。

255年

毌丘俭、文钦讨伐司马师(淮南二叛)。

文钦之子文鸯夜袭,司马师受惊,眼伤加重。

毌丘俭死,文钦父子奔吴。

司马师疼痛致死,享年47岁。司马昭继承司马师权力。

孙峻攻寿春,被魏将诸葛诞击退。

姜维第八次北伐,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

256年

姜维第九次北伐,被邓艾击退。

吴国孙峻死亡,享年37岁。孙峻从弟孙綝专权。

257年

诸葛诞起兵,联合吴国讨伐司马昭。(淮南三叛)

姜维第十次北伐,魏军坚守不战。

258年

寿春城中发生内讧,诸葛诞杀文钦。

文鸯及其弟文虎投降司马昭。

司马昭攻破寿春,诸葛诞死。

姜维退兵。

孙綝废吴帝孙亮,立孙休为帝。

孙休与丁奉设计,孙綝被杀,享年27岁。

260年

魏帝曹髦亲率老弱仆人和少量禁军讨伐司马昭。司马昭心腹贾充指使太子舍人成济当众弑君。

司马昭立曹奂为帝。

261年

朝鲜半岛南部诸国向魏进贡。

拓跋鲜卑向魏进贡。

262年

姜维第十一次北伐攻魏,被邓艾击败,损失惨重。

姜维退往沓中避祸。

由于钟会的谗言,39岁的嵇康被司马昭处死。(嵇康之死一说为263年)

263年

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

诸葛瞻于绵竹迎战邓艾,兵败身死,享年36岁。

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蜀国巴东守将罗宪愤慨吴国背信弃义,落井下石,向魏国投降。

264年

邓艾因遭钟会和监军卫瓘诬陷而被捕。

钟会、姜维密谋失败,钟会、姜维、蜀国末代太子刘璿等人都死于乱军之中。

监军卫瓘派人追杀邓艾灭口。

司马昭受封为晋王。刘禅受封为安乐公。

蜀中大乱,百余座城池没有归属,吴国两次进犯均被罗宪阻挡。

孙休驾崩,享年29岁。孙皓继位。

魏国染指交州。

265年

司马昭猝死,享年54岁。司马昭长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266年

司马炎篡位,曹魏灭亡。孙皓迁都武昌。

倭国使者向晋入贡。

孙皓复迁都建业。

267年

司马炎封孔子嫡系子孙为奉圣亭侯。

268年

吴军攻晋江夏、襄阳、芍坡,全数失败。

林邑国、扶南国向晋朝贡。

269年

吴国出兵被晋占领的交州领土。

270年

西域诸国向晋朝贡。

吴国宗室孙秀叛逃归晋。

271年

孙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吴国收复交州。

丁奉去世。

刘禅去世,享年64岁。

272年

司马炎任命王濬为益州刺史,大量打造战船。

陆逊之子陆抗击退晋国援军,诛杀叛将步阐。

273年

孙皓杀史学家韦昭。

274年

吴国大司马陆抗病亡,享年48岁。

275年

拓跋鲜卑向晋入贡。

276年

羊祜进谏讨吴。

277年

晋将文鸯大破秃发鲜卑,二十万胡人归降。

278年

羊祜死、享年67岁。杜预接替羊祜驻扎襄阳。

279年

南匈奴左部帅刘豹去世,其子刘渊(西晋王朝的掘墓人)继位。

晋兵分六路,发动灭吴之战。

280年

孙皓投降,受封为归命侯,吴亡。三国时代结束。

尾声:

遥想毌丘俭当年,既打不过公孙渊,也斗不过司马师,唯独能将高句丽人打得狼奔豕突、几近灭国、望断天涯路……

待到两晋南北朝,高句丽占据了辽东半岛和大半个朝鲜半岛,并且和当年差点毁灭他们的敌人一样立下了记述功劳的石碑(今天还立在吉林省集安市,由专人负责禁止拍照的高句丽好太王碑)……

及至隋唐,这个小小的政权竟然扛住了隋文帝、隋炀帝和唐太宗的七次大规模征讨,直到武则天以皇后身份临朝时才在唐与新罗国的夹击下以705岁高龄轰然倒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句丽王国似乎是汉唐气象的唯一见证者。但笔者更想说的是,高句丽是一个绝佳的参照,他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如、此、热、爱、三、国。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翻译(三国志孙策传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baikezj.com/a/6514f4de8b3081b8b008084b.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