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创业(土壤地理学的创始人)

作者: 百科知己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31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土壤学创业(土壤地理学的创始人)的相关文章:土壤地理学的创始人土壤物理学主要研究土壤中固、液、气三相体系的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内容包括:土壤水分的保持和移动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土壤空气的组成与交换,热的传导与转化,土壤固相的组成与排列,土壤的...

土壤地理学的创始人

土壤物理学主要研究土壤中固、液、气三相体系的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内容包括:土壤水分的保持和移动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土壤空气的组成与交换,热的传导与转化,土壤固相的组成与排列,土壤的力学性质和电、磁性质等。

土壤化学主要研究土壤固、液相的化学组成、化学变化以及固液相之间的反应。内容包括土壤固体颗粒的表面化学性质及阳离子交换,土壤溶液及土壤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

土壤生物学主要研究栖居于土壤中的有机体(主要是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与土壤中物质转化和循环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组成及分布规律,碳、氮、磷、硫等元素的生物循环,生物固氮作用以及有机质的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等。

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学主要研究土壤供应矿质养分的能力及其影响因子与植物营养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肥力的实质及其指标,土壤养分的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土壤和植物的营养诊断,主要作物对土壤肥力的要求等。

土壤地理学主要研究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及土壤调查、制图等。

土壤矿物学主要研究土壤矿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和化学反应。内容包括粘土矿物和氧化物的数量、组成以及相互间的反应,土壤中各种元素的迁徙状况,粘粒与有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矿物的形成与转变以及矿物鉴定等。

土壤管理学主要研究人工措施对土壤和作物生产的影响,内容包括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及其他改良、保护措施对土壤肥力、生产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土壤学经历了近代15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野外调查法,即在野外(田间)通过对土壤形成因素和剖面形态的观察,并结合对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和土壤利用情况的综合分析来掌握土壤的基本特征。这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肥力特征以及进行土壤制图的最基本的传统方法之一。

实验室研究,即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和温室设施等对土壤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测定,或对土壤肥力水平进行生物学试验(水培、砂培或土培)和模拟试验等。

定位研究法,即在田间选定某一土壤或某一地区,对土壤的某种届性或过程进行长期、系统的观察测定,以研究其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土壤性质或肥力的影响。最常用的方法是田间生物试验法和排水采集器法。

自然地理学土壤

土壤地理学采用的传统研究方法有土壤野外调查技术,土壤定位观测和室内研究等。

中国土壤学家

中国农业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分别是石元春、李季伦、吴常信、陈文新、武维华,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分别是:石元春、曾士迈、汪懋华、戴景瑞、李宁、康绍忠、李德发。

院士的介绍如下: 石元春

石元春(1931年2月18日~),中国土壤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195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和农业化学系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著名土壤学家

两院院士: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吴明珠:中国工程院院士,瓜类育种专家。

赵进东: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生理学及藻类学家。

孟安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发育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向仲怀:中国工程院院士,蚕学专家。

侯光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土壤学家。

唐华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冯小明: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

土壤发生学创始人

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土壤地理学的创始人是谁

《禹贡》中把全国土壤分类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将土壤颜色分为:黑、白、赤、黄、青。

将土壤性质和质地分为:壤(缓和状)、坟(轻飏状)、埴(粘滞状)、黎(疏刚状)、涂(卑湿状)。

结合质地和颜色将各州的土壤分为:壤、黄壤、白壤、赤埴坟、白坟、黑坟、坟垆、涂泥、青黎九种。再根据土壤肥力将其分类三等九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禹贡》中分类是世界上土壤分类的最早记载。《禹贡》中全面记载了当时全国九州的土壤及其分布情况,是我国最早的土壤地理,大体和我国土壤的分布相符。

土壤地理学的创始人是哪位

刘培桐,著名环境学家。河南省浚县人,194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1916年12月5日,刘培桐出生于河南省浚县。

1940年,刘培桐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留校任西北师范史地系助教(因抗战学校内迁陕西成立西北联合大学)。

1941年,刘培桐调前中央研究院重庆北碚地理研究所聘任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工作,参与完成了《汉中盆地地理考察报告》(土壤农业部分)、《汉渝公路中段暨渠江流域之土壤与土地利用》等、并发表多篇论文。

1946年后,刘培桐回到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极开展自然地理学的实验研究,建立土壤地理实验室,使研究从定性描述不断走向定量化论证。

1957-1959年,刘培桐赴原苏联莫斯科大学地理系,进修土壤地理学与景观地球化学,为在中国开展化学地理研究打下了基础。

1959年12月-1963年,刘培桐回国后,主持中国第一个化学地理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62年,在全国陆地水文会议上,他指出:根据地表水化学变化规律的研究,应注意由于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地表水环境污染的防治问题;1963年,提出了"关于在中国开展化学地理研究的几点意见";曾以内蒙古凉城县岱海盆地开展典型研究,并发表了"岱海盆地的水化学地理特征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岱海盆地的水化学地理"。

1972年-1977年,刘培桐主持北师大地理系环境科学和环境与癌方面的研究工作。当时中国最先开展对"官厅水库水源保护研究"及"北京西郊环境污染调查和评价研究"课题;1977年担任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环境科学技术规划组组长,在国内首先招收了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近百人,填补了这方面专业人才的空白。

1979年-1982年,中国环境学学会成立,刘培桐被选为常务理事,兼环境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1982年4月,在北京师大主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环境教育培训班;同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北师大正式成立了环境科学研究所,任所长。

1988年,经教育部批准,刘培桐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筹建了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新型的开放实验室,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发展环境科学事业,多出研究成果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环境学概论》1987年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化学地理学》1995年获教育部教材二等奖。

土壤地理学的创始人是

地理学包括的专业主要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测绘学、地图学、遥感学、地理信息系统、城乡规划、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区域地理、计量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地质学与地貌学、水文学、地貌学、植物学、气象学、土壤学、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测量与地图学、多媒体课件制作、地理教学论、遥感概论。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土壤学创业(土壤地理学的创始人)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baikezj.com/a/6483f978df29314618021035.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