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怒江大桥为什么鸣笛(川藏怒江大桥桥墩的故事介绍)

作者: 百科知己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811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经过怒江大桥为什么鸣笛(川藏怒江大桥桥墩的故事介绍)的相关文章:七十年前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通入西藏,西藏仿佛与世隔绝的圣地,为了达成统一促进与藏区的交流互通,中央决定开拔建设军团,修建一条史上绝无仅有的通途,川藏公路工程至此落定。川藏公路全长2255公里,耗时4年零...

七十年前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通入西藏,西藏仿佛与世隔绝的圣地,为了达成统一促进与藏区的交流互通,中央决定开拔建设军团,修建一条史上绝无仅有的通途,川藏公路工程至此落定。

川藏公路全长2255公里,耗时4年零8个月修建完成,牺牲了3000多名官兵1000多位藏汉民工。

在这条318国道咽喉之处的怒江大桥旁,有一座永不拆除的桥墩,为了纪念牺牲的英雄,从此借道入藏的车辆都会在此鸣笛致敬。

传闻桥墩中还埋藏着一位因故牺牲的英雄先烈,这是真的吗?

这个故事的书面记载在张小康撰写的《雪域长歌》一书中可以找到,里面详细记述了张小康父辈们与西藏的故事。书中提到的桥墩的故事也是以传闻的形式来记述,并没有事实佐证。

众口相传,当年修筑怒江桥时,这位战士因连续作业身体疲劳,不慎掉进10多米高、正在灌注水泥的桥墩里,混凝土迅速凝固,战友们想尽一切办法也未能将他救起,最后只得流着泪将他筑进了桥墩。

人落入灌注的水泥坑洞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连修路的机器都没有几台,专业的救援设备就更没有了,不然也不会因为修路牺牲那么多人,先烈们完全是用命在拼这路啊。

掉入水泥最致命的情况就是呼吸困难,水泥坑跟沼泽一样危险,你越挣扎陷得越深,当水泥到胸口的时候,就会对胸腔进行压迫。

人呼吸并不止只要口鼻通畅就行,你的肺才是呼吸的关键部位,肺在呼吸的时候就像两只气球,随着呼吸变小变大,你可以进行几次深呼吸就有体会。

水泥挤压胸腔,你会感觉呼吸比平常费劲得多,每当吸气胸腔就要变大往外推水泥,每当呼气水泥又会反弹挤压胸腔。

这样的呼吸反复就跟一直做深呼吸一样,缺氧的感觉会越来越严重,再加上挣扎求救,耗氧量更大,最终导致窒息。

除了窒息危机,水泥的下陷能力同样会对施救造成巨大阻碍,水泥是在不停凝固的,不管你是摔在水泥上还是插入水泥中,你会在极短的时间里下沉。

在当时没有任何安全环节的情况下,单凭一根绳子根本不可能把一个脱力的战士拯救出来,他抓不住绳子。

考虑到当时的救援情况,掉入水泥坑的战士很可能因此牺牲,他和桥墩的故事是应该真实存在的。

经原十八军宣传部长夏川的儿子芦继兵回忆,当年十八军第一座怒江大桥是钢架桥身,桥墩是木头做的,后来在1954到1955年间为了重新加固桥梁,重修了水泥桥墩。

他是在一位“老西藏”的回忆文章中偶然看到的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战士的事迹太过震撼,他就把名字记录了下来,这位沉睡在川藏公路怒江大桥水泥墩中的英雄,可能名为刘纪春。

当年时间紧任务重,很多牺牲的战士只能在就地掩埋,匆匆在石头或木牌上留个姓名。筑路工程结束后,部队仍然任务不断,后来又历经改编,最终使烈士的故事和姓名湮没在历史深处。

无论桥墩中是否存在这位牺牲的战士,桥墩最终是保存了下来,成为后人纪念先烈的标志物。在怒江大桥路边时常能看到进藏同胞留下的贡品,听到一声声致敬的鸣笛。

克服万难,修通天途

怒江大桥是深入藏区的咽喉要道,怒江之险险在两岸几乎是无法攀援的绝壁,险在怒江河水汹涌澎湃难以横渡。

开拔到怒江东岸的部队被西岸险峻的岩壁、湍急的河水阻断了去路,为了让后续部队畅通无阻,他们必须在这里建造一座可靠的大桥。

造桥的首要任务是派人过去勘测地形,建立节点。当时渡河的装备只有一条皮划艇,这么简陋的装备根本无法渡过汛期的怒江,初次尝试部队就折损了7名战士。

使用常规手段无法渡河,盲目行动只会造成无谓的牺牲,先头部队冥思苦想,通过对涡流的观察,想到从上游放皮划艇,借助涡流的力量荡到对面去。

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这次皮划艇上只安排了一名战士,在他腰间牢牢地系上钢丝绳,如果他不慎落水岸上的战士们就赶快把他拉上来,要是顺利渡河也可以通过这根钢丝让剩下战士过去。

这次的作战计划很成功,战士顺利渡河并联通两岸。来到西岸的战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扩建河岸让更多人过来落脚,一部分攀上高高的悬崖峭壁寻找合适的桥头连接点。

险峻的探险工作再一次开始,这块西岸的峭壁是被藏区同胞称呼为“猴子难攀援,野羊也不敢下山喝水”的天险之地,它的开发比渡江难度大多了,战士们稍有不慎就会从高高的峭壁上坠落怒江之中。

艰苦的条件和艰巨的任务没有压倒十八军的战士,可能是这份坚韧执着的精神打动了上天,一个隐秘的山洞被发现,并作为西岸桥头接口使用。

为了用最快的速度拉起铸桥钢索,十八军司令陈明义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何不把钢索拴在炮弹上把它们发射到对面。

为了完成精准打击,这六枚炮弹还需要六个显著的炮眼。这些炮眼需要人工埋藏炸药把他们炸开。

新一轮的挑战开始了,探知的天然桥洞高度在离地三千米左右的悬崖,战士们在高空搭建起一个个软梯,通过滑索的力量把人送到峭壁上事先凿好的支点,再一点点撬开岩壁,把炸药埋藏再选定的炮眼位置。

炮眼一完成,西岸的部队六发齐射,准确地把钢索架设到东岸桥洞位置,架桥任务最难的开头工作终于完成了。

一个半月之后,这条全长74米的怒江大桥正式建成,石壁上书“英勇顽强 征服怒江”八字,就是历史的见证。

中华民族不忘本、不忘根,永远记得先辈为后世做出的贡献和牺牲,川藏怒江大桥旁那座永不拆除的桥墩就是见证,每一次鸣笛致敬都是对先辈们艰苦付出的回应,我们永远铭记!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经过怒江大桥为什么鸣笛(川藏怒江大桥桥墩的故事介绍)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baikezj.com/a/645852c058cc11999e0fef1a.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