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萧翼赚兰亭图卷》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南宋《萧翼赚兰亭图卷》的相关文章:南宋萧翼赚兰亭图卷,创作于中国南宋时期为绢本,设色,纵26.6厘米,横44.3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解放后一名老中医萧龙友先生捐献给国家的。画中有四个人物,左边的一位僧人,端坐于一把高靠背椅上...
南宋萧翼赚兰亭图卷,创作于中国南宋时期为绢本,设色,纵26.6厘米,横44.3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解放后一名老中医萧龙友先生捐献给国家的。画中有四个人物,左边的一位僧人,端坐于一把高靠背椅上,椅背上挂着一支佛尘,椅旁竖着一支拐杖。僧人的前额高凸,眉毛弯垂,流络腮胡,他正一边高谈阔论,一边用手比划,僧人端庄的身姿和交合在一起的双脚,透露出他个性中的谨慎和克制。和僧人相对而坐的是一位中年书生,他坐在一只鼓形凳上,面容清瘦,眼睛眯着,上身前倾,正在倾听僧人的谈话,书生在袖中笼着的双手,则放于左腿之上,此人不太协调的动作传达出一丝紧张和不安的情绪。僧人和中年书生身后,各有一童子相随,右边的这名童子,目光直视,一脸默然,显然对僧人的谈话毫无兴趣;而左边的童子,身着青色衣袍,双手交合于胸前,正微笑着侧耳倾听僧人的谈话,表现出对僧人的崇拜和赞叹。
紫檀木雕百财观音,开脸慈祥,普渡众生,雕刻精美,可以摆赏,喜欢请回家供奉
这副图的人物主要有两个,被画家描绘的栩栩如生。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个设计骗取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的故事。在王羲之身处兰亭山水之间,满怀激情的写完《兰亭集序》后,他自己也被这一充满神韵的书法作品惊呆了,此后王羲之曾数次数次书写《兰亭集序》,却再也无法超越最初的那次。王羲之于是把这幅作品仔细珍藏起来,王羲之的后代也将其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到了唐代,当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和尚,将《兰亭集序》传给自己的弟子辩才和尚。辩才擅长书法,对《兰亭集序》极为珍爱,将它密藏阁楼的房梁上,从不示人,以至于人家都知道《兰亭集序》是绝世珍品,却无人知道其身在何处。
唐太宗十分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到处收集,得真迹3600纸存于宫中,对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更是志在必得,经过多方搜索,得知《兰亭集序》真迹在辩才和尚手中,于是便多次派大臣重金求购,然而辩才每次都推说不知道《兰亭集序》真迹下落。唐太宗无法只能接受房玄龄的建议,让御史萧翼用计去骗取《兰亭集序》。萧翼多才多艺,而且富有计谋,领命以后他扮书生去接近辩才,并与之谈论书画,对坐下棋。久而久之,辩才竟然把萧翼作为知己。一次萧翼故意拿出王羲之的书帖给辩才看,辩才说:“贴为真迹,却绝非精品”,说着他从房梁上取下《兰亭集序》,让萧翼欣赏。萧翼暗自惊喜,几天后,他趁辩才不在时,把《兰亭集序》偷走交给了唐太宗,萧翼得到了唐太宗的丰厚赏赐,辩才和尚却因为失掉传世之宝,又惊又悔,不久便因病离开了人世。
唐太宗得到了《兰亭集序》真迹后,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摹写《兰亭集序》。唐太宗死后,大臣们遵照他的遗诏,把《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进唐太宗的昭陵。但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梁国节度使温韬趁战乱之际在镇守长安时盗窃了唐朝的皇陵,包括唐太宗的昭陵。幸好他有统计的习惯,在打开昭陵后,温韬命人把所有的珍宝记录在案,但在留下来的清单上并没有发现《兰亭集序》真迹的踪影。从此这一书画珍品便消声灭迹。有学者认为《兰亭集序》真迹不在唐太宗的昭陵里,而是做了武则天的陪葬品。在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合葬乾陵里,而乾陵没有被盗掘,也没有进行考古发掘,因此《兰亭集序》真迹是否在乾隆里,至今依然是个迷。
结合萧翼用计骗取《兰亭集序》真迹的故事,再来看这幅《萧翼赚兰亭图卷》画作的名字,不难理解,这里的“赚”就是诓骗的意思。画中的人物我们很快就能认出来。这位僧人就是辩才和尚,他正被蒙在鼓里,把萧翼当成知己,和其畅谈书画之道。而这位书生打扮的就是萧翼,他虽然一脸虔诚,倾听着辩才的谈话,双手却拢于袖中,紧张的放在左腿上,正暗自算计如何才能让辩才拿出兰亭集序》真迹。两个主要人物,一个高声畅谈,一个紧张谋算。画家将两人的神态和动作,描绘的栩栩如生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南宋《萧翼赚兰亭图卷》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baikezj.com/a/640bf2ceb5315d647c0832ef.html